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公民权利纬度下的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由《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和第35条引出的思考
作者:
沈国琴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2613字
所属图书:
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1.168-183
陈金罗
刘培峰
摘要: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3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第35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根据这些规定,我国的社会团体管理建立起双重行政许可登记制度。对此,学界和实务界多有诟病,并且很多批判性意见认为应当取消这种双重行政许可登记制度。2008年5月13日北京市东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师事务所就此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了合法性审查的建议。该建议认为,《条例》确立了我国社会团体的双重许可登记制度,即业务主管单位的许可和登记管理机关的许可。《条例》中关于“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相关规定违反了《行政许可法》。并据此指出,废除业务主管单位的制度设计符合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原则和精神,符合党和国家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方向。无疑,这一合法性审查的建议具有推进法治建设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尚需进一步商榷。其实,分析国家权力与公民结社权,以及与社团法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其中纠缠着行政主体的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行为,而不单纯是行政许可的问题。只有将行政确认和行政许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行政行为区分清楚才能确立起恰当的制度去规范公民结社权。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虽然都是行政主体行使的行政权类型,但是二者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存在重大差异,不同的行政权运行模式要求不同的制度与其匹配,理解这些对于构建恰当的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和分析而形成与展开的。
关键词:
社会组织
行政许可
公民权利
行政确认
作者简介:
沈国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警察法。
相关报告
公民结社的四十年——通过行政管理实现公民结社权利
关于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法律思考
药品行政许可与监管在基层实施优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的城市化与失地农民——以苏北某市郊区为例的人类学研究
社会资本、民主政治与公民权利
公民的锻造
“‘去政治化’和‘文化化’的意思,就是要给少数民族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完整的公民权利!”——对话马戎教授 郑茜、牛志勇
国内外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的回顾
论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理论价值及其局限性
文章目录
·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 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角度展开
·
进入国家权力视野中的公民结社权
与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制度相关的公民结社权
(一)在公民是否行使结社权组成社会组织层面,确立行政确认制度
(二)在公民行使结社权是否组成法人型社会组织层面,确立行政许可制度
·
与公民结社权相关的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