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摇铃铛的“摆渡人”——基于上海市非正式废品回收者的调查
作者:
丁志文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8522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田野观察(201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2.95-106
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
摘要:
废品回收者的核心目的是能够通过废品回收取得一定的利益。废品回收者与其他外部力量之间存在的大量互动能够帮助他们稳定回收链条,取得足够的利益。废品回收者的回收链条对于目前的垃圾分类回收政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正式政策的运行遭到了破坏,也在一定意义上扫清了目前垃圾分类回收政策的盲区,使垃圾分类政策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垃圾分类
拾荒者
废品回收
作者简介:
丁志文:
丁志文,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
相关报告
拾荒者与底层社会: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
2014~2016年“两网融合”背景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挑战和机遇
2019年运用“互联网+”为首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速升级
2019年居民和物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与对策——以北京为例
新街口街道以“四全五有”工作法推动垃圾分类管理全覆盖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德胜街道推进垃圾分类的调研报告
航头镇:“党建+自治+智治”,垃圾分类成时尚
“来龙”和“去脉”孰重孰轻?——基于S市垃圾分类政策与实践的反思
2014~2017年欧盟循环经济立法对中国生活垃圾管理的启示
垃圾分类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文章目录
·
问题的缘起
·
他们从哪里来?为何做?
·
与外部力量的关系
·
冲击或补充?正式与非正式回收
·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