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踏歌与彝族文化——楚雄彝族踏歌社会、文化功能发挥机制初探
作者:
李清华
出版日期:
2012年1月
报告页数:
51页
报告字数:
36089字
所属图书:
田野中的艺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1.258-308
洪颖
摘要:
本文研究了彝族的踏歌文化。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把当地彝族踏歌置于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运用无意识知觉心理学理论, 同时引入符号学的方法,探讨其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机制。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民族音乐
民族舞蹈
作者简介:
李清华:
相关报告
寻歌——社会变迁中的彝族阿哲支系村寨音乐事象
从多源到多元——阿怒歌唱艺术的变迁及文化解读
南涧彝族婚礼跳菜仪式研究
民间艺术及其民俗
传统的驻留方式——土家族双凤村摆手堂、摆手舞及毛古斯舞的人类学考察
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娱乐文化
东北民俗文化发展概述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川甘青交界区壤塘县的历史、民俗与宗教文化概况
海洋节庆的产业化:刘家湾赶海节民俗文化传承的出路
文章目录
·
引论
高峰乡彝族哥苏人踏歌概况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调查点概况
哥苏人踏歌
对哥苏踏歌的初步定性思考
踏歌艺术符号形象性要素与无意识知觉心理分析
高峰彝族踏歌艺术符号的形象性要素分析
踏歌的无意识知觉心理分析
精神能量的动态平衡与踏歌的社会、文化功能
踏歌艺术符号意蕴性要素的获得及其文化生态
踏歌艺术符号形象性要素的生成
踏歌艺术形式感的获得
“生命的形式”
精神能量的动态平衡与踏歌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