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结论
作者:
成庆
出版日期:
2013年5月
报告页数:
5页
报告字数:
4185字
所属图书:
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1978~201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5.174-178
上海大学“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课题组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历了相当剧烈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不仅社会组织结构出现巨大变化,而且民众在行为方式、价值认知、信仰取向等方面也有相当明显的转变。就佛教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佛教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处于非常萧条的状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宗教政策的恢复,佛教开始有了合法活动的身份与空间,但由于僧团的萧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佛教界的重中之重都是恢复僧团组织和僧才教育。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民众中间普遍洋溢着一股乐观主义的情绪,这种乐观的幸福感主要来自政治环境的宽松与人际关系的正常化,这种“去政治化”下的幸福感,主导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气氛。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恢复,社会的稳定,“气功”以一种挑战科学的“准宗教”角色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气功热”。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与民众财富资源的快速积累,随着新一代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的成长,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开始出现了新兴的白领中产阶层以及拥有较多社会财富与资源的精英阶层,这种社会结构的改变显然也在悄悄改变着都市的心理结构,关于幸福感问题,对于新兴阶层而言,显然具有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意义和理解。
关键词:
幸福感
佛教
群体
信仰
作者简介:
成庆:
相关报告
信仰的挑战与幸福感的重塑:新时期的中国佛教
蛰伏的信仰与幸福感的迷途(1978~1999)
2010年上海居民的幸福感
后石村民间习俗与民俗语言
乡村宗族精英的道德权威及其治理价值:基于华南某山村修谱案例的讨论
信仰之力:祖先与“我们”
河南省乡村基督教信仰状况研究
谈湖南人性格
贵州省毕节市--致力于“知识扶贫”的呼吸科海归博士医生(2018~2020)
梯田社会的精神世界及其多维价值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