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转型时期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原因

作者:
李迎生
出版日期:
2017年8月
报告页数:
52页
报告字数:
40920字
所属图书:
社会工作助力社会治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结合以往流浪乞讨研究的理论成果,构建了研究框架:以转型期社会问题为理论视角,并以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为基础,从基本因素(宏观与微观)和社会转型时期特殊因素两个方面来研究流浪乞讨现象的形成。
关键词:

社会救助自然灾害贫富差距文化程度流浪乞讨

作者简介:

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暨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社会学)博士。兼任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等多家国家级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执行编委及《社会学》、《社会学文摘》编委,《社会建设》执行主编,《中国民政》、《社会福利》、《甘肃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管理》等期刊编委。曾任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计划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系首任系主任等职。出版《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社会工作概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

文章目录
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理论述评
  • 1.贫困论
  • 2.社会结构论
  • 3.文化传统论
  • 4.利益驱动论
  • 5.社会转型论
  • 6.板块结构论
  • 7.综合因素论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视角
  • (二)基本理论假设
  • (三)研究思路
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分析
  • (一)宏观因素分析
  • (二)微观因素分析
社会转型与流浪乞讨
  • (一)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
  •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三)户籍制度的松动
  • (四)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对物质的一味追求
  • (五)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转变(导火线)
流浪乞讨现象成因的具体分析
  • (一)转型时期流浪乞讨人员的新特点
  • (二)根据转型期流浪乞讨人员的特点及分类分析其具体成因
简短的总结
  • (一)基本结论
  • (二)简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