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承

作者:
潘家华 沈满洪
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19737字
所属图书:
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生态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一定地域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都是由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态所指引的,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理念出发点,以工业文化为核心的文明构成了工业文明,而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则形成了生态文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等思想,就是生态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层面来思考人与自然的系统性关系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命题中。《易传》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秉受了天地之大德而生,因而天、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只有做到“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才可以把握天道,达到自由。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既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又体现了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相关问题的深刻反省与批判,它扬弃了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强调人类发展要服从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改变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强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改变了“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强调有节制地积累物质财富,崇尚适度消费和精神文化享受,追求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一般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否定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潘家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沈满洪: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历史
  • 中国远古生态文化的发源地
  • 丰富鲜明的生态文化哲学思想
  • 独具特色的三大生态文化脉络
第二节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 传统产业与生态文化和谐融合
  • 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文化和谐融合
第三节 生态文化建设的未来举措
  •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 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
  • 大力推动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