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沈开艳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1年、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西图克工业咨询有限公司作访问研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长三角一体化、印度经济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代表作有《上海经济发展报告》《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中国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印度经济改革发展二十年:理论、实证与比较(1991—2010)》《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印度产业政策演进与重点产业发展》《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等。特别是作为主编,自2010年起已连续组织编撰了15年的《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社会影响力较大。科研成果先后获全国优秀皮书一二三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著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等。曾获上海市先进女职工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网络评论员、上海社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徐美芳 陶纪明 陈建华 沈开艳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本书从理论和政策两个层面,借助实证分析,研究了西藏在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与其他地区存在的发展、改革、开放与稳定四大差距,以及存在的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工业化方面的不平衡。理论层面,在对“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给出清晰定义的同时,为其找寻理论支撑,梳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理念的脉络;实证层面,通过对西藏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描述,分析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矛盾;政策层面,在考虑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基础上,给出了制定跨越式发展政策的目标导向和基本原则,并在对现有政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实施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设计思路。
  •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24)
    沈开艳 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24)》以“‘五大新城’发展”为主题,由12篇报告组成。总报告对2023~2024年上海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与研判。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在疫情后恢复性增长和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各项指标稳步回升,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基础。2023年以来,外需疲软、绿色规制等均不同程度地冲击上海对外贸易,加上内需不足、重点产业产能过剩,需求和供给两侧共同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发挥。下半年稳增长压力较大,上海加快制度型高水平开放步伐,实时数据监测显示上海经济指数在7月回落后呈现上升态势。情景指数建模分析表明,上海全年GDP增速有望超预期,达到6%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十四五”后半期,经济增长将比较平缓,大概率会与2023年持平。未来上海需在消费、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外贸和强化功能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重塑,提升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上海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进的过程,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其中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的发展,是塑造上海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的重要战略空间,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将其建设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为加强新城发展,上海进一步出台了《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推进五大新城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以及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新基建等领域的专项方案。同时,五大新城都出台了各自的“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五大新城的发展具有产业、城市、人文、生态功能的多重内涵,兼具增强产业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实现乡村振兴、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多元目标,既要建设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也要打造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在产城融合方面形成示范标杆。在此背景下,本书聚焦五大新城,立足产城融合发展,从建设目标、现状特征、问题不足和优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专题篇主要对五大新城进行整体分析,梳理了上海城市空间演进和新城发展背景目标,在此基础上就处理好新城建设中城与产、城与城、城与乡、城与人等关系进行了探讨,详细阐述了五大新城的科技创新驱动、数字产业发展、加强人口导入和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新城建设篇对五大新城各自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嘉定新城的城市精细化治理、青浦新城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松江新城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奉贤新城的产业功能提升以及南汇新城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等内容。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绪论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指出西藏可以而且应该采取的战略是,“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央对西藏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更为清晰,那就是要把西藏建设成“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两个目标”:(1)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3)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藏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西藏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与中部和发达地区相比较,始终存在着发展差距、改革差距、开放差距与稳定差距这四大差距;同时还存在四大不平衡,即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平衡。更有诸多客观因素和内在矛盾制约了西藏经济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发展。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和政策两个层面加以深入研究。在理论层面,需要对“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需要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找到理论支撑,需要全面梳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理念的脉络;在政策层面,需要寻找到制定跨越式发展政策的目标导向和基本原则,需要在对现有政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实施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设计思路。
    关键词: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分析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跨越式发展理论源于“赶超式”发展理论,但与赶超理论不同的是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注重于速度的超越,而是经济发展的全面综合跨越。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跨越式战略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的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与此同时,个人的学习和发展能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的自我适应和调整能力要得到切实加强,社会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也要同步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普惠化和人性化。
    关键词:
  • 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主要矛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纵观西藏经济发展的历史,西藏共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四次大的经济飞跃发展阶段。1959年,民主改革的实施废除了西藏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使西藏社会制度出现了历史性跨越。1984年,西藏正式宣布对内、对外开放,西藏经济因此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但这些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有些是属于社会形态的转变,而非经济层面的变迁;有些虽然含有经济发展的内涵,但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尚存在一定的差异。跨越式发展的领域可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当是西藏各领域跨越式发展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近10年来,西藏进入了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一方面,经济结构出现了较大调整,另一方面,西藏人民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仔细分析西藏经济社会的现状后,我们可以发现,要真正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还有许多矛盾、困难需加以克服和解决。
    关键词: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经济的充分发展,并且使发展的成果能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共享。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西藏作为一块有着特殊区情的土地,其社会稳定、民心安宁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从这一角度而言,以普惠性和包容性为基本理念的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已经不再简单地是300万西藏儿女自身的事情,而是关乎国家主权完整、政治和社会稳定、民生和谐的一件大事。这既是研究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初衷,也是研究和制定推动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上文的理论分析已经表明,经济发展有其客观的内在规律性。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难以超越,即使盲目采取赶超式战略,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也同时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共存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而言,尽管很难超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对于这个巨系统内部的某一个子系统(如西藏就是中国这一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言,在内部基础和外在条件均已具备的前提下,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些时候是十分必要的。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也充分表明,西藏在经历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由奴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又迎来了经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从目前西藏发展实践看,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从内在基础看,服务业已经成为西藏的第一大产业,交通、通信、城镇网络已基本建成,特色优势资源产业蓬勃兴起,公共服务已基本普及;从外部条件看,中央对西藏支持的决心和力度仍在加大,已经出台和仍在出台大量的优惠政策,各地对口援藏政策已长期化、制度化,为西藏各地带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和人才。从上文对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的深入分析中可以看出,我们所理解的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是在外力的适当刺激下,内部基础发生质的改变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形态,而跨越式发展则是在为这一质变积蓄动能、营造环境和创造条件的阶段,其基本关系如图3-1所示,其中的椭圆形圈状阶段就是西藏由经济的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的发展路径飞跃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关键词:
  • 西藏基本经济情况数据表汇总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本章是本书的附录,附录了西藏基本经济情况数据表汇总。
    关键词:
  • 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地方及各部委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梳理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本章是本书的附录,附录了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地方及各部委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梳理。
    关键词: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中间成果之一试论西部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地区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求后发地区实现经济的赶超型、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后发地区追赶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需要寻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以确保后发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注重于速度的超越,而是经济发展的全面综合跨越。本文通过对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经典理论的分析,从后发优势理论、大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多方面为我国西部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中间成果之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西藏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生产是促进西藏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西藏已采取的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但其不足之处表现为农户主动性适应行为没有明显改善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市场能力相对较弱。为进一步提升西藏特色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本论文建议提高农户非农业收入水平、完善对口支援模式并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机制。
    关键词: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中间成果之三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近十多年,西藏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但西藏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1.相对稀缺的人力资本、有限的资本积累能力及屈指可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制约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动力形成。2.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及较小的市场容量等环境因素制约西藏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集聚。3.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及市场主体有待培育制约西藏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制约条件的改善,往往与一些深层次的亟待解决的矛盾相关。它们是:1.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与劳动力资源无法合理配置之间的矛盾。2.经济跨越式发展对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与西藏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3.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与运行维护成本巨大、技术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4.政府强有力推动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之间的矛盾。为此,本论文从加强西藏同胞的教育和培训、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加强西藏流通体系建设和深化西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中间成果之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新时期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了新的内涵,它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发展能力与形态的跨越,兼顾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并以改善民生和提高西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通过对西藏地区要素禀赋以及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我们认为必须降低西藏产业结构的外生性,形成内生性的产业结构,促进西藏形成相互支持的区域产业体系,建构经济发展的内部推进力量;应当利用要素集聚效应,构筑经济增长极,通过城镇体系带动整个经济区域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