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古学斌
机构: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个人简介:

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荣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中国及全球发展网络主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工作博士课程主任、社会学专业负责人,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主编和Action Research Journal执行编辑;曾为中央民族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荣誉教授及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加拿大约克大学访问学者,英国杜伦大学高级研究员;从1993年开始参与中国农村发展工作,长期关注并致力于推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从事农村发展、弱势社群、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近年积极倡导行动和实践取向的研究范式。

  • 社会经济在中国
    潘毅 顾静华 严海蓉 古学斌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本书探索社会经济的理论问题,并扎根在中国社会的本土实践上,摸索一种有别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经济不是服务于资本积累的,而是重新将经济发展嵌入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社会经济的实践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非垄断的,真正回归社区和人的发展需求的。例如,合作社(生产者合作社,消费者合作社)、社会企业、公平贸易、社区内生性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等等都是社会经济的具体实践。在走过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又接着走过了三十年的市场经济的当下,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双重压力,正在实践和探索中的社会经济,或许正是我们改革的新出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推动社会经济在中国的落根,也尽一点绵力。
  • 实践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研究
    阮曾媛琪宋陈宝莲古学斌 王思斌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本书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办的社会工作文学硕士课程第二届精选的部分学员的论文集。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本土的社会问题,如儿童、青少年、都市、移民、妇女、家庭等。研究者深入这些人群,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考察,倾听这些弱势群体的声音。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从民众的角度理解社会问题形成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作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与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建立的尝试,本书有着极大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 男/女声:女性主义书写的一次实践
    古学斌 编著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 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
    阮曾媛琪古学斌 主编 出版时间: 2004年01月
  • 凝视:生命与公益交融之旅
    古学斌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一个厚重的生命,阅读这些故事,仿佛是在与作者对话。阅读他们的生命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公益人在投入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的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也看到了真实的人在现实中面临的危险、迷惑、困顿及挣扎。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体悟人生的意义、存在的底蕴及为人的价值,理解人们在社会巨变之际、在危险和不确定的人生中、在灾难面前仍能实践的道德生活是什么,一种超越地域性并能引导我们生活的价值观是什么。希望每位读者不要轻看这里每个厚重的生命的故事,期盼你们在阅读之际得以体味人生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能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
  • 空间正义与绿色社会工作介入:四川雅安灾后参与式社区设计的行动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给当地带来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本文项目团队的介入点名为T村,是四川雅安S镇的一个古老村落。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都去城市务工,这个古老的社区逐渐破败。它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与智慧日渐凋敝。单凭社会工作的力量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无法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在环境和地理空间方面。在这个跨学科的行动研究项目中,社会工作与建筑设计专业联手探索出一种另类的灾后社区重建模式,这种模式致力于利用在地文化资源,凝聚民众,发展新的合作组织,改善地震灾后民众的福祉,从而实现灾后乡村长期可持续地发展。本文论述了绿色社会工作和空间正义的关系,指出空间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本文还详细介绍了跨学科研究团队与在地村民共同打造社区厨房的案例,展示了参与式社区设计的过程,阐释了绿色社会工作的内涵与跨学科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 妇女、手艺与合作经济——一个西南村落的实践案例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自2001年3月起,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云南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和云南省师宗县政府一起推动了一个名为“探索中国农村能力建设的灭贫模型——云南的个案研究”的行动研究。项目所在地的平寨村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的东北部。像中国其他农村一样,平寨村在后改革时期也在经历巨大的变迁。在2005年,受到公平交易发展理念的启发,我们启动了一项称为“设计与发展”的行动研究,试图开发本土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产品,一方面使得在地妇女能够有生计的改善,同时也保护和再生了在地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 变革取向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对社会工作而言,理论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些是分析(解释)性的,有些是实践(实务)性的。不同层次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解释性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和人的行为,诊断社会问题形成的根源;实践性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行动框架,指导我们的行动。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质与实践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本文梳理了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知识生产的独特之处,阐述了实践研究与社会工作知识建构的关系,从而介绍实践研究。本文认为,实践研究是为了实现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为了社会的转化和公平正义,是为了探究各种各样的实用性知识。研究对于参与者而言是有力量的学习,实践研究有高度的反身性,必须放置在更宽广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脉络下,实践研究建构的理论和知识最终必须可以指导实践。
    关键词:
  • 老年人与地方营造:一项跨学科灾后社区重建的行动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本文展示了一个跨学科行动研究案例,即社工与村中老年人合作。这个案例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融合了积极老龄化、地方营造和共创的概念和方法,其经验亦可为其他地方借鉴,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合作框架,用PAR搭建了一个包括参与式设计在内的沟通平台,在社区重建中融合了来自专业设计人员和社工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地老年村民的本土知识、专业技术和传统技艺,并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 社会工作的本质(1980~2021)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工作的本质。“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 “提高社会凝聚力” “赋权并解放人类” “解决生活的挑战” “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依然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追求社会正义” “追求人权” “追求集体责任” “尊重多样性”是社会工作的伦理与准则。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成为支撑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
  • 为何/何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1870~2021)?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本文首先讨论了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其次阐述了从传统研究到实践研究,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