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何国良
机构:香港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

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资深研究员、副教授;早年的研究集中于创建专业的实践研究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设计工作坊,让学员在实务过程中由知识消费者转化为知识创作者;近年来,研究重心转向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为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培训。曾为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举办为期一年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课程,相关论文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 久违的实践研究:创造社会工作学的路向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社会工作试图建立自己的专业历史,并将社会科学视为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基础。可以看到,虽然实证主义科学仍然是主流,但是通过“单一案例系统设计”和循证研究实践,创造知识库作为社会工作实践背后的强大力量,反思实践的兴起和过程知识的使用,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替代方案。文章将这两种社会工作实践分别作为第一类型实践研究和第二类型实践研究,认为第二类型实践研究更有希望达到从“实践现场”产生社会知识的期望。只有从实践中进行研究才能使社会工作者获得更多的与实践高度相关的知识。作者分析了Sheppard的“实践有效性”概念,以期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并可能引起更多的讨论,形成一种实践范式转移,这或许可以帮助社会工作摆脱无制约相对主义的危险。
    关键词:
  • 实践研究的两种可能:治愈与关顾的选择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本文只带着一个简单的目的:说明若要理解社会工作知识,就要回到实践,回到历史。本文希望再次理解一下“社会”这个词语的历史意义,然后检视这种“社会”的真义又是否能够帮助勾画出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及权责。本文指出,“社会”存在于“国家”与“国人”之间、“公共”与“私人”之间,它有自身运作的逻辑及法则。这个历史发展,可称为“社会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he social)。社会工作本质存在着两种取向:“关顾”(care)及“管控”(control)。这两种取向互相矛盾,却又无法回避。社会工作者是通过一种“非官方形态”(informality)(或非正式性)与案主或受助人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进入案主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通过建立一种“关顾”(care)的关系,以得到案主的信任,令案主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意见。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介入时,亦以“商议”(negotiation)作为重要手段。为加强社会工作的客观性及合法性,科学为本的“治愈”(cure)功能却成为主调,社会工作学者大量引用社会科学知识帮助社会工作塑造专业形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的“治愈”功能又再受到挑战。有学者希望发展及采用“实践研究”证明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在这方面,“关系为本论”和“批判实在论”的努力得到关注;与此同时,亦有“诠释论”和“人文关顾论”推广“人文关顾”在社会工作中的原义,要以研究实践的成果重拾社会工作的“关顾”本质。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社会工作重视这四个理论背后的实践使命。
    关键词:
  • 为何/何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1870~2021)?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本文首先讨论了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其次阐述了从传统研究到实践研究,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 我国实践研究的哲学和知识基础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实践研究的哲学和知识基础。实践研究存在不同流派人物,为 “实践” 创造经验及知识。粗略来说,里面可以分出两大流派:一种是对科学保持爱慕,或者说是属于一批比较钟情于科学的学者;另一种却相信认识实践必须在科学以外另辟蹊径。
    关键词:
  • 2017年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项目的推动过程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本文主要是对2017年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项目的推动过程进行详细讨论。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项目是由十个项目组成并从2017年7月开始,项目点位于内蒙古、北京、山东、江苏、四川、湖南、陕西和新疆等地,项目主要针对牧区家庭、低保家庭、村改居社区儿童发展、涉罪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社区康复服务和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