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姜涛
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个人简介: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安康市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
图书著作
期刊论文
暂无内容
人口史话
姜涛
著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书上自先秦、下迄新中国成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人口流变的历史进程,并将重点放在近代以来的人口发展历程上。首先,作者按照清代前、中、后三期以及民国时期的分类,对每一时期中国的人口增减情况进行了介绍;其次,作者又介绍了清代北方和南方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最后,作者从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婚姻家庭、阶层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角度对中国近代的人口结构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将中国近代人口发展的类型总结为具有周期波动机制的增长型。本书从人口的角度梳理了中国近代的历史,颇具启发意义。
暂无内容
千古人口之谜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为考察中国近代人口变化情况,对近代以前中国的人口变迁情况进行了回顾。首先,本文指出,100万年以来,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始终有人类生息繁衍,中国人口众多的现象甚至给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本文通过分析历代人口统计数据发现,中国自西汉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人口似乎始终未曾增长过。分析后显示,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主要是秦汉以来人口的发展,表现为相当明显的周期波动性,这种周期大体与王朝之周期对应,是故人口总数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会维持基本稳定。
关键词:
人口变迁
人口调查
人口史
人口周期
一个新周期的开始——清代初叶人口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介绍了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人口情况。17世纪20年代至17世纪80年代是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然后缓慢恢复的时期,由于小冰河期、战乱、瘟疫以及特设的人口政策,这一时期的人口损失极为惨烈。从17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30、40年代,伴随着政治局势的逐渐稳定,清代人口获得了迅速增长。但是,从1644年至1740年间,清代人口由锐减到缓慢恢复到进而迅速增长的态势在清朝的官方统计中却没有得到如实的反映。本文指出,清代初叶的人丁编审实际目的是征收丁赋,人丁数不能反映实际的人口。
关键词:
人口周期
中国人口史
明末清初
地方区划
人丁编审
在“人满”的阴影下——清代中叶人口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对清代中叶的人口统计制度变迁和人口情况进行了介绍。本文指出:1741-1774年间的统计人口是一个比实际人口有较大幅度偏低的不完全统计;1775年-1850年的统计人口较实际人口仍有一定程度的偏离,总的趋势偏低。造成统计人口愈益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统计报告中存在人为编造和少报、漏报、缺报等现象。作者指出,由编审人丁到清查民数,统计上报的对象转变为全体人口,但按册籍上报,不仅在统计对象的准确性上打了折扣,也为吏胥的任意编造提供了可能。1850年前后清代的实际人口至少应达到4.5亿,人满为患的阴影对社会发展形成了沉重的压力。
关键词:
人口普查
保甲制度
清代历史
民数统计
约略开造
闯关东,走西口——北方人口迁移概观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对以闯关东、走西口为典型代表的清代时期的北方人口迁移现象进行了介绍。清初以来北方的人口迁移,仍是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辐射状外迁运动的继续,只是少了向南方的迁徙,北方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以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和新疆地区为主。由于受到清朝当局移民政策的限制,东北地区内地移民最多、开发程度最高的仍仅南部奉天一隅之地,奉天以北,在清代初叶是发配罪犯的主要处所;移民内蒙古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归化城六厅、赤峰地区、丰镇厅等处;移民新疆则始于康熙末到雍正年间,以清政府所发动的为军事服务的屯垦移民为主。
关键词:
人口迁移
清代历史
汉族人口
罪流人口
农业移民
填四川,下南洋——南方人口迁移概观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介绍了清代南方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由于南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很不一致,再加上明清之际以及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两次大规模战争所造成的区域性人口损失,清代南方地区的人口迁移表现出与北方不同的特点。南方地区没有明显的人口迁出中心源地和长期稳定的移民迁入区域。在南方人口迁移的行动中,向四川的人口迁移是清代前期南方地区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运动;西南地区也是汉族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之一;向台湾和海外的人口迁移,则主要限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二省。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海外移民
清代历史
三藩之乱
改土归流
浩劫之后——清代末叶人口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清代末叶自1851年到1911年的60年间,是中国人口由锐减而逐渐恢复的时期,也是人口统计严重短缺、严重失实,并终于重新举行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口剧变主要是由战乱引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大批人口死亡和逃散,造成了人口的锐减,同时也直接影响户部《民数册》的人口统计。自同治十三年(1874)起,《清实录》便不再于年末登载全国的民数,宣告了自乾隆六年(1741)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人口统计制度的终结。战争也引发了新的人口迁移,江南地区、边疆地区、海外地区等成为新的人口迁移地。全国性的大动乱逐渐平息之后,中国人口才又重新进入复苏时期。
关键词:
太平天国
人口调查
人口迁徙
人口周期
清代历史
动荡的过渡时期——民国时期人口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对民国时期的人口情况进行了介绍。民国时期的38年,在中国人口史上是一个动荡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增长极其缓慢。但同样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人口统计事业已开始形成,有过多种形式的人口调查与统计。民国初年的人口迁移,基本上仍是清末向各有关方向人口迁移的继续;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北方人口向东北迁移遭到抑制,南方粤、闽二省人口向南洋等地的发展也连受挫折,全面抗战爆发后,人口迁移的方向变为了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在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口统计事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关键词:
人口迁移
人口统计
抗日战争
保甲制度
民国历史
人口结构种种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对中国近代时期的人口构成情况进行了总结。就年龄结构而言,清代中叶人口中,儿童所占比例要略高于民国时期,从而更接近“前进型”或增长型人口。就婚姻与家庭情况而言,清代中叶以前的婚姻率比民国时期略高,复合家庭是家庭发展的最高阶段和主要价值取向。就阶级结构而言,自清初以来,中国乡村人口的阶级结构始终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就城乡结构而言,中国人口的城乡结构相当稳定,但从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直到整个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激烈变动,且士农工商各成分都有了相应的转换。
关键词:
家庭结构
年龄结构
人口构成
城乡人口
社会阶级
人口与历史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对人口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首先总结了17世纪以来中国近代人口变动的特征,指出中国人口规模在清代以来即处于不断扩展中,这种发展并非直线上升的持续增长,而是明显地受周期波动的影响。因此中国近代的人口发展类型属于“具有周期波动机制的增长型”。其次,作者分析了清代人口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口解释历史的出路在于历史地解释人口,强调应对中国传统人口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弄清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最后,作者从生态发展的角度提醒人类要关注地球健康,避免人口过多导致地球负荷过重。
关键词:
人口结构
中国近代史
人口史
人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