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晓毅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农村发展、环境和贫困。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特别是农村基层治理、扶贫和农村环境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主要译著有:《国家的视角》《逃避统治的艺术》等。

  • 气候变化与社会适应
    荀丽丽张倩 王晓毅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本书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个案、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气候变化与制度变迁。作者指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消费模式,并不能提升草原牧区的社会适应力。只有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并可持续地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适应力。
  • 生态移民与精准扶贫
    王晓毅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中央采取超常支持力度,力求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以实现“挪穷窝”、“换穷业”和“拔穷根”。宁夏是我国最早通过移民搬迁来实现扶贫开发的地区之一。“十二五”以来,宁夏的生态移民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相融合,扶贫搬迁不仅涉及地域转移、产业转型和生计变迁,更涉及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精准扶贫视野下的生态移民研究需要在社会治理的视野下全面考察易地扶贫搬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提升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成效。
  • 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
    李培林 王晓毅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宁夏北部黄河灌区被誉为“塞上江南”,而南部西海固地区则是史上有名的“苦瘠甲天下”之地,与甘肃的河西和定西并称“三西”。早在20世纪后期,宁夏就开始了扶贫移民工程,通过30多年的迁移,有效地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移出地区的生态恢复。“十二五”期间,宁夏计划移民35万人。如此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宁夏社会科学院和北方民族大学,在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宁夏生态移民工程这一世界移民史上成功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评估,以期促进中国发展战略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
    王晓毅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草原情况的田野调查文集,主要通过案例调查反映草原地区农牧民在生态环境压力下的生计和应对。作者通过对内蒙古草原六个嘎查村农牧民的访谈,考察了在干旱、市场经济、与草原有关的政策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草原生态环境、农牧民生产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困境。这部调查文集是作者对当今草原实际情况和草原政策实施效果的观察与思考,书中所有的分析和论述均以相关的调查数据、农牧民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为依据,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剖析,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十分中肯,其调查研究的成果对国家草原政策的探讨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 农村改革与农村社会变迁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在改革的30年中,中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很多方面,因为中国改革最早开始于农村,所以农村改革对中国整体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正是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其次,中国农村改革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为全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改革的30年中,中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很多方面,因为中国改革最早开始于农村,所以农村改革对中国整体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正是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其次,中国农村改革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为全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改革的30年中,中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很多方面,因为中国改革最早开始于农村,所以农村改革对中国整体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正是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其次,中国农村改革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为全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改革的30年中,中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很多方面,因为中国改革最早开始于农村,所以农村改革对中国整体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正是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其次,中国农村改革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为全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改革的30年中,中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很多方面,因为中国改革最早开始于农村,所以农村改革对中国整体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正是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其次,中国农村改革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为全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农村改革是复杂的,在农村改革中经历过反复的探索。由于农村改革没有成熟的道路可供模仿,所以农村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许多时候,农村改革都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理论,而不是先有了理论,有了总体设计,然后才按部就班地实行,所以农村改革经常表现为实践推动理论。农村改革是复杂的,在农村改革中经历过反复的探索。由于农村改革没有成熟的道路可供模仿,所以农村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许多时候,农村改革都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理论,而不是先有了理论,有了总体设计,然后才按部就班地实行,所以农村改革经常表现为实践推动理论。农村改革是复杂的,在农村改革中经历过反复的探索。由于农村改革没有成熟的道路可供模仿,所以农村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许多时候,农村改革都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理论,而不是先有了理论,有了总体设计,然后才按部就班地实行,所以农村改革经常表现为实践推动理论。农村改革是复杂的,在农村改革中经历过反复的探索。由于农村改革没有成熟的道路可供模仿,所以农村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许多时候,农村改革都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理论,而不是先有了理论,有了总体设计,然后才按部就班地实行,所以农村改革经常表现为实践推动理论。农村改革是复杂的,在农村改革中经历过反复的探索。由于农村改革没有成熟的道路可供模仿,所以农村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许多时候,农村改革都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理论,而不是先有了理论,有了总体设计,然后才按部就班地实行,所以农村改革经常表现为实践推动理论。
  • 我国社区发展与社区合作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社区发展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方面是社区自我决策,这与社区之外的国家和市场决策相对应。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农村社会越来越被外来的力量所主导,外来的政府、发展者和市场都在左右着农村的发展方向,而由外界所主导的发展往往忽略了当地的特征,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发展,甚至可能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在发展中,社区内部的力量被强调,人们希望通过激活社区内部力量,形成社区主导的发展机制。社区发展另外的一个方面则强调社区集体力量在解决当地问题中的作用。这与分散的农户相对应。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中农户的重要作用。但是农业生产中也需要跨农户的互助合作,没有合作,农户就无从面对共同的问题。所以社区建设要促进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提高,促进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 易地搬迁与精准扶贫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从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开始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到2015年底,共有约116万生活在南部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其中大部分人口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引黄灌区,少量人口在南部山区县内迁移。在“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宁夏仅涉及8万人的劳务移民。可以说作为一项历史任务,宁夏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本完成。因此宁夏易地搬迁的经验对全国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易地搬迁,移民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收入增加,就业结构多元化,而且无论是移出区还是移入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搬迁并不意味着脱贫,新的移民区仍然是贫困高发地区,且随着搬迁,出现了一些新的致贫因素,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在宁夏中部和北部的实地调查,分析移民区所面临的反贫困治理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 牧民生计的影响和适应:气候、资源管理和社区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包括研究地点的选择、研究方法,其次描述了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对畜牧业的影响。再次,本文分析了制度和生计模式变迁及其给牧业带来的脆弱性和弹性,以及草原牧区的适应方式。最后,本文讨论了这一案例的政策含义,指出改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降低气候变化对牧场的影响。
  • 扶贫、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往往是共生的。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是中国贫困程度最深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他们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对已经进行的移民工作进行了评估,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下一步的移民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 宁夏移民、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形成了明显的三个不同地区,北部引黄灌区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则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人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过去的30年中,通过吊庄移民、易地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中部干旱带的县内移民等措施,宁夏中南部地区总计66万的贫困农民迁移到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移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那些搬迁到引黄灌区的人们。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迁移,中南部迁出地的人口压力降低,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相应改善。生态移民对于改善贫困状况和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恢复,都具有积极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继续搬迁35万人口,使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民摆脱贫困,同时也使南部山区发挥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大规模的移民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宁夏移民还与少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本调研报告对已经进行的移民工作进行了评估,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移民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市场和国家的双重作用下,乡土社会在瓦解,建立在乡土社会基础上的村民自治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困难,为了适应已经变化的村庄结构,村级组织的功能出现扭曲现象,政府、农民和市场的缺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本文指出,在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国家、市场和农民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需要同时加强,完善政府在村庄层面的服务机制、提高村民参与能力和建立多元化的市场关系,将有利于村庄聚集资源,实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