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宋苑
机构:
个人简介:
图书著作
期刊论文
暂无内容
京师社会调查(全3册)
董磊明
欧阳杜菲
宋苑
李健民
著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本书包括三份田野调查报告:黄村的案例研究乡村工业化与村庄的重塑,李村的案例研究就地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聚义村的案例研究当代农民行动逻辑的转变。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农民的生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力主要投放于非农就业,其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念、家庭内部关系,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农村基层的建设状况,乃至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和乡村治理体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
暂无内容
李村概况及研究方法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李村展现了一种就近城镇化的新形态,即劳动力就近转移,整村移民式地搬迁到乡镇并逐渐脱离农业社会。本文的研究遵循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研究范式,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综合考察小城镇在区域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类型的理论谱系中,探索究竟什么样的业缘关系可以切割社会。
关键词:
家庭内外: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一)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在新的居住格局和社会交往中,李村村民以核心家庭为单位进行社会互动。在家庭内部,进镇生活以后虽然看似每一个 家庭都更加个体化,代与代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都浮现出一种理性计算的倾向,但本质上情感关系依旧是人们交往的主导原则。从李村村民的角度来看,新地缘是旧地缘的更新和扩展。以地缘为主导的社会交往逻辑,促使旧地缘得以存续,新地缘得以发育。
关键词:
业缘与社会: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二)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进入抚贤镇的李村人在工商业方面的业缘联结并不强:生产领域本身的联结程度低,业缘关系对社会领域的介入程度较低。正是由于李村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分化出支配关系、支持关系和竞争博弈关系,李村人才无法形成以职业为联结的强业缘关系,继而不能影响李村人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进镇后的李村人仍以核心家庭为单位、以地缘圈为纽带开展社会交往。
关键词:
断裂与脱节、互动及联结:城乡李村间的关系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本文认为地缘被逐渐融合在新地缘的形成过程中,人与土地、乡土性关系和乡土仪式正在日趋脱节,老地缘存在的根基受到了动摇。一方面,城乡间的现实联结机制依靠功能性的人际关系与价值性的交往传统维系,在李村目前只有比较少数的生产组和个体在维系这种联结,这是一种主观上的选择;另一方面,城乡间的系统联结机制构筑于现代社会体系,正在对农村与农民发挥着改造的作用———社会变迁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从乡村到城市的地域变化,更是核心制度秩序的转型。
关键词:
李村研究总结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在李村的现实中,地缘关系的形成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期,是闭合的松散地缘社区;第二阶段,集体化时期,是闭合的地缘共同体;第三阶段,城镇化时期,李村进镇村民之间形成了开放的松散地缘关系。社会支持的缺乏、农民不愿向外流动以及业缘关系发育的不足,三者形成了交互的关系。缺乏对社会系统的参与,其结果是,无论人们的日常生活依靠血缘、地缘还是松散的业缘联结,镇域社会的本质仍未脱离熟人社会。
关键词:
《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关键词:
李村调查心得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通过李村的个案,本文试图展现依靠地缘联结的非传统型乡土社会及其变迁过程。本文关注在传统农业社会、集体化时期与市场化时代这三个阶段,地缘圈不同的形成机制,继而考察地缘关系如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产生影响。李村是华中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其最近二十年出现移民式就近城镇化现象,但村民未形成基于业缘关系的社会交往,反而依赖于重组后的地缘圈。
关键词:
第一部分 “生存”:传统时期的农民行动导向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本文为认为聚义村行动的所有逻辑都指向如何生存以及如何更经济地生存,无论是家庭内还是家庭外都仅维持着底线的联结和互助。一方面,家庭内部代际间只是底线的抚养和赡养关系;另一方面,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仅发生在维持生存的临时性事项上。村庄在价值观或精神气质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底线伦理,即隐忍宽容的处世态度和得过且过的社会心态。村民对已婚妇女因家计困难而出轨的现象持包容的态度,因此村内重组家庭和离婚率较高。
关键词:
第二部分 “生活”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范式转换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聚义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经济条件的变化带来了行动逻辑的转换。人们开始将剩余的物质资源与时间资源投入消遣娱乐。家庭内部关系开始亲密化,私人生活中情感不断滋长。本文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4年聚义村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生活型阶段。村民对进城和阶层跃迁有了强烈意愿和动力,剩余劳动力为此全部被动员起来投入生产,出现了从生活型逻辑到发展型逻辑的转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