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第一部分 “生存”:传统时期的农民行动导向
作者:
宋苑
李欣灿
谢梅婕
朱泽荣
王悦
出版日期:
2020年10月
报告页数:
79页
报告字数:
45876字
所属图书:
京师社会调查(全3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0.549-627
董磊明
欧阳杜菲
宋苑
李健民
摘要:
本文为认为聚义村行动的所有逻辑都指向如何生存以及如何更经济地生存,无论是家庭内还是家庭外都仅维持着底线的联结和互助。一方面,家庭内部代际间只是底线的抚养和赡养关系;另一方面,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仅发生在维持生存的临时性事项上。村庄在价值观或精神气质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底线伦理,即隐忍宽容的处世态度和得过且过的社会心态。村民对已婚妇女因家计困难而出轨的现象持包容的态度,因此村内重组家庭和离婚率较高。
关键词:
农村
人口迁移
家庭关系
农民
社会关系
作者简介:
宋苑:
李欣灿:
谢梅婕:
朱泽荣:
王悦:
相关报告
广州“外来散工”的调查与分析
回访的道德困境
家庭及家庭变迁
城市化在路上总论——城市化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夕:松散的地缘共同体
集体化改造:地缘联结纽带的强化
就近城镇化:地缘圈重构的机制与特点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 “生活”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范式转换
月影塘:道德期望与日常生活
文章目录
移民背景与经济基础
历史较短的移民村庄
贫瘠的传统经济
寡淡孱弱的家庭
底线的代际关系与孱弱的父系纽带
女性占优的婚姻市场与夫妻关系
松散联结的社区
生存型的互助合作
维系型的公共仪式
集体化时期社会秩序的演变
贫困年代的生存与发展
贫困年代的艰难生存
困苦生活中的勉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