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祖云
机构: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暨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个人简介:男,195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任中山大学国家985工程项目《港澳社会研究》负责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先后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学士、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和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专家。先后牵头创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本科点、硕士点,武汉大学博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先后主持国家985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多项重大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企业社会学新论》、《社会交往新论》等学术专著,主编了《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转型解读》、《社会学概论》、《发展社会学》等专业教材,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 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
    刘祖云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本书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香港模式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探讨。本书由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构成。上篇分析了香港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女性弱势群体、残障群体、老年群体等五种弱势群体的规模、构成、分布及特点,从而勾勒出香港弱势群体的整体状况;中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香港社会为其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的内容、方式及特点,从而揭示了在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中香港模式的丰富内容;下篇分别从其社会支持主体、社会支持形式、社会支持内容等方面比较分析了香港与内地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进而探讨了香港模式对内地的启示或借鉴。本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详实、资料丰富,是一部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
  • 港澳社会:发展视角的解读
    刘祖云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书由“发展视角的香港社会解读”和“发展视角的澳门社会解读”上下两编构成。上编从香港与内地文明互鉴视角进行探讨,主要包括香港如何服务居民、香港如何善待弱势、香港如何保障居民住房、香港市民如何表达诉求及香港发展如何面对机遇五个方面共13篇论文。下编从澳门博彩业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支配或影响其政治、教育、社会等非经济因素的视角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宏观探讨、个案研究及状态测评三个方面共6篇论文。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性、现实性和可读性于一身的学术专著。
  • 广州地区非洲人支持系统的弱化、断裂与重构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关键词:
  • 香港如何服务居民 香港与武汉:城市社区服务比较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通过对香港与武汉进行实地调查,论文认为,香港的社区服务载体是社会分层型社区结构,武汉则是自然产业型社区结构;香港的社区服务组织体系的自治程度较高,武汉则行政性较强;香港的社区服务队伍是专业化的队伍,武汉则是社会化的队伍;香港的社区服务经费是政府资助为主、社会筹募为辅,武汉则是社区经济养社区服务、有偿服务补无偿服务;香港的社区服务内容注重精神层面的中介服务,武汉则注重物质层面的直接服务。论文认为,内地城市社区服务应该走专业化和福利型的道路。
    关键词:
  • 论香港“福利新政”及其延续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作为香港福利政策基本特征的“儒家伦理”“生产主义”和“政府低支出”均面临挑战是香港特区政府推行“福利新政”的原因;主张亲民和沟通的福利精神、强调共享与包容的福利原则、提高政府福利开支水平的福利举措是香港“福利新政”的主要内容;贫困率维持在7年来的低位,贫困人口连续三年低于100万是香港“福利新政”取得的初步成效;论文最后提出了延续“福利新政”的建议:一是应该继续坚持对福利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二是应该继续坚持奉行“福利新政”所体现的福利精神和福利原则;三是应该在继续坚持加大福利投入的同时努力提高福利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 香港的贫困及救助: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对于贫困问题,香港可设立基本与非基本两个贫困线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从而在保障底线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柔性调节;应当把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别反映香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不同状况。香港的贫困问题属于丰裕社会中的结构性贫困,与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性贫困有根本区别。对于贫困救助,香港一直坚持“低税制、低福利、高发展”的路线,结合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实际建立了相当完善、颇具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香港模式融合了西方补救型福利和东方儒家文化的特质,在救助目标、救助对象、救助主体、救助标准和救助内容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香港模式对内地的社会救助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 香港的失业群体及其社区支持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香港失业问题的凸显及成因、香港失业群体的规模及构成;然后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并重点分析了香港失业群体社区支持的内容: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服务、为失业者创造社区工作机会、为失业家庭提供社区援助;最后分析了香港失业群体社区支持的特点:提倡伙伴协作、重视社会资本、预防重于补救。
    关键词:
  • 老年社会福利的香港模式解析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香港的老年社会福利由老年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服务三大子系统构成,并具有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福利对象的补救性与普救性兼顾、高福利支出与低福利系数并存、高福利服务质素及福利资源有效整合等特征,同时也存在着福利经费来源可能单一化和非政府福利服务机构可能“行政化”等问题。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模式对内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来源比较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来源比较表明:在社会层面,香港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而内地是政府主导且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在社区层面,香港是以社区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而内地是以社区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在家庭层面,两地家庭同是残障服务的主体,但内地家庭负担更重;在个人层面,香港既有社工专业又有社工职业,而内地只有社工专业没有社工职业。香港与内地残障服务的差别可以给内地残障事业和残障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 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方式比较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香港与内地对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政府支持方面,香港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而内地是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在社区支持方面,香港是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服务为主,而内地是以政府组织的社会服务为主;在群体支持方面,香港残障群体既依赖初级群体的支持,又依赖次级群体的支持,而内地残障群体主要依赖初级群体的支持。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方式的差别可以给内地残障事业和残障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 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内容比较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内容比较显示,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很大程度上具有救助的性质,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社会支持理念;而香港残障群体社会支持很大程度上具有发展的性质,公民权利理念是香港残障群体社会支持的核心理念。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内容的差别可以给内地残障事业和残障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 香港公屋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香港公屋政策先后经历了应对和规划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为消除房荒而兴建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后一阶段可分为前后相继的政府主办和政府主导两个时期。在政府作用的定位、社会力量的协同、公屋发展的动力、公屋建设的质量及公屋社区的建设等方面,香港的做法都值得内地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