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广州地区非洲人支持系统的弱化、断裂与重构

作者:
许涛 刘祖云 梁在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19770字
所属图书:
都市中国社会学新探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全球化自2000年以来,加速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经济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尤为明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人口的全球化流动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联合国人口司于2002年10月发表的《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估计,全球移民人口总数目前已经达到1.75亿,比1975年增长了一倍多。该报告称,在发达国家,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是外国移民,而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每70人中有1人是移民。目前欧洲有5600万移民,亚洲有5000万移民,北美有4100万移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约占全球移民总数的40%。正如戴维·赫尔德指出,“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戴维·赫尔德等,2001)。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追寻中国梦”正成为当代国际“移民潮”的一大强音,色彩斑斓的“跨国移民社会空间”正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例如,北京海淀区五道口和望京新城等地有韩国人聚居区,上海古北虹桥和浦东出现了欧美高级白领聚居的所谓“国际社区”,浙江义乌有大量中亚移民聚居的“中东人一条街”,中国北方的青岛城阳区、沈阳西塔街和长春桂林路等地都形成了所谓“韩国城”,广州小北路、广园西路一带也正形成非洲人的“巧克力城”(李志刚等,2009)。中国已经由一个移民输出国开始转变为一个移民输出和输入同时存在的国家。最近几年来,广州经商的非裔人士增长迅速。据《广州日报》2007年12月13日的相关报道的估测,2007年居住在广州的可统计非洲商人有2万左右,并以每年30%~40%的幅度飞速增长。他们在广州的社会适应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又是如何去重新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的呢?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许涛:许涛,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刘祖云:男,195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任中山大学国家985工程项目《港澳社会研究》负责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先后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学士、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和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专家。先后牵头创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本科点、硕士点,武汉大学博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先后主持国家985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多项重大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企业社会学新论》、《社会交往新论》等学术专著,主编了《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转型解读》、《社会学概论》、《发展社会学》等专业教材,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梁在:

文章目录
·文献回顾
·资料收集方法
非洲人既有支持系统的弱化与断裂
  • (一)本国正式支持网络的断裂
  • (二)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弱化
非洲人社会支持的重构
  • (一)延续和加强既有的社会网络
  • (二)建构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