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兴洲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个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专家,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10余项,在教育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余部。

  •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 2018年第1期(总第1期)
    白晓王小林 李兴洲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集刊,一年四期。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循问题导向、学术创新、引领发展、规范办刊的方针,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编辑刊发学术水平较高、应用推广价值大的优秀理论文章和科研成果,确保办刊质量,不断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本刊是在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她立足于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发展与减贫的时代主题,研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与减贫的科学理论和有益经验,探讨和剖析我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力求为促进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积极建言献策。
  •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9年第1期 总第3期)
    白晓 张琦 李兴洲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中国教肓发展与减贫研究》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和中国扶贫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集刊,一年四期。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循问题导向、学术创新、引领发展、规范办刊的方针,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编辑刊发学术水平较高、应用推广价值大的优秀理论文章和科研成果,确保办刊质量,不断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本期特色:方式方法方面,从消费扶贫、家长教育、台湾偏乡学校教育视角分别论述了如何脱贫攻坚、教育扶贫、提升偏乡教育质量问题。政策研究方面,以农村小规模学校、薄弱学校、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切入点,探讨教育质量优化路径。理论探索方面,探究职业教育发展对精准扶贫的促进作用。此外,本期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和山西省五台县展开调研,展示了地方脱贫情况,同时展现了“组团式”教育援藏、市县联合开展教肓扶贫、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的成效。
  •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
    白晓史志乐 副主编 ; 王文静 李兴洲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紧紧围绕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教育领域的扶贫热点与重大现实问题,遵循精准扶贫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取向,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在充分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特别关注贫困地区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并结合政策分析和专题研究,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指标体系、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及帮扶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同时,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农村学校留守女孩的精准帮扶等做了案例解析,以点窥面,呈现和探索我国脱贫攻坚进程中具有关键节点和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及其应对之策,为改善和提高我国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丰富和夯实我国脱贫攻坚基础,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建议。《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由总报告、政策进展、特别关注、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五个部分组成,共10篇报告。总报告基于我国教育扶贫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对象瞄准工具、政策评估指标工具、持续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工具的对策建议,并从基础、能力、通道、空间、力量五个向度出发,构建反映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根基性、保障性、支撑性、拓展性四个方面的教育扶贫指标体系,以期提升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贫困地区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的特别关注,报告着力突出扶贫先扶“心”,基点在家庭的观点和主张上,要完成精准扶贫,就要首先考虑把扶贫力量精确对准扶贫对象内心(内在力量),让教育的力量进入家庭,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帮助个人与家庭改变命运。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专题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配置存在着超编与缺人的矛盾、管理“不公”现象,以及观念保守、态度消极、行动滞后、基础薄弱、条件支撑不足等新老问题,需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深化改革开放角度想点子、找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共性问题。作为典型案例,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开展的“美丽女孩”行动,从经济、情感、学习和特长发展四个维度对农村学校留守女孩和无依女童进行精准帮扶,积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配合、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的长效关爱服务体系,效果明显,值得借鉴和参考。
  •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 2019年第2辑(总第4辑)
    白晓张琦李兴洲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集刊,一年两辑。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循问题导向、学术创新、引领发展、规范办刊的方针,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编辑刊发学术水平较高、应用推广价值大的优秀理论文章和科研成果,确保办刊质量,不断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本辑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特色减贫政策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我国近两年的教育扶贫政策和重大行动进行了分析;集中探讨了贫困地区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和相应机构建设问题,尤其对区县教师发展中心的构建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路径和策略。此外,突出介绍了国家开放大学“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并对陕西省汉阴县开展的“四个精准”教育扶贫工作和成都市技师学院职业技能扶贫实践做了分析,以期对我国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 2020年第1辑(总第5辑)
    白晓张琦李兴洲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8月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和信阳航空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集刊,一年两辑。本集刊严格遵循问题导向、学术创新、引领发展、规范办刊的方针,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刊发学术水平高、应用推广价值大的优秀理论文章和科研成果,确保集刊质量,不断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本辑特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探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教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重要作用,特别策划刊发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对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对2020 年后缓解中国相对贫困的教育扶贫理念与政策进行展望,重点关注乡村薄弱学校的改进和其他相关理论探索,对“三区三州”和河北省玉田县的教育扶贫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选取三个典型案例,探索教育扶贫的实践经验。
  • 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
    朱旭东 李兴洲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的“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建设。在此关键发展转折点的开启阶段,《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紧跟时事,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一方面对2022~2023年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做出总结、对趋势进行展望;另一方面对不同省域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变化与实际案例进行提炼与汇编,以求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新发展阶段,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我国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开端。《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由总报告、专题篇与省域篇三个模块构成,共计收录报告26篇。总报告《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行动与策略》概述了在社会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之下,我国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所面对的困境、面临的机遇、海外与本土实践的经验以及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的愿景与发展策略,表明“数字中国”的建设已有效下沉至乡村教育场域中。专题篇分别选取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模式、北京朝阳区农村社区工作者治理能力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现代化进程中的海岛教育、内蒙古高等教育赋能乡村脱贫与振兴有效衔接等9个各具特色的专题,描绘了我国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场景。省域篇则以我国绝大部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单位,分别收录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报告,聚焦省域以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设计、行动模式、特色案例与典型经验,在政策的引领下展开实践、在实践的反复与经验的总结中形成可行模式,从而描绘出不同省域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生动鲜活、异彩纷呈的画卷。其中,形成了诸如浙江省“山海协作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贵州省“美的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有效模式,在彰显我国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不同的“省域智慧”的同时,亦证明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 职业教育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比较优势探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二者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助推两者渐进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内在比较优势。就历史发展、经济社会建设以及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我国职业教育与乡村的发展建设之间存在天然渊薮;而党和国家在改革与政策层面的大力倡导与推动,更加深了乡村振兴建设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诉求。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探析职业教育对促进精准扶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方面要求的比较优势,对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人才输出、进一步落实“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困境与对策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和改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抓手。本报告通过深入分析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面临困境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相关脱贫经验,系统性提出改善对策和建议,提倡协同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实现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脱贫攻坚目标。
    关键词:
  •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及帮扶策略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鲁西革命老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但当地人力资源丰富,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机遇,通过教育扶贫实现脱贫致富具有可行性及代表性。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基于KOMET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和测评方案,对鲁西革命老区两所不同类型职业院校的四大类典型专业的全体专业课教师进行系统测试和调查,发现该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企业工作年限、成就动机水平整体偏低,不同专业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不均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针对性帮扶策略有:加大对鲁西革命老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帮扶力度,协助鲁西革命老区职业院校教师奖惩与激励办法的制定,助推鲁西革命老区在职教师全方位培养培训体系的完善,大力支持鲁西革命老区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
  •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教育跨越发展机制探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正在向着生态文明迈进。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最新阶段,生态文明体现了现代有机整体论自然观,蕴含着整体性的全新“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结合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本文认为,乡村教育跨越发展是指在一些必要条件同时具备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乡村教育可以规避或者减少工业文明背景下现代教育的问题或者矛盾,以较快的速度全面跨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终身教育阶段。乡村教育跨越发展实质上是一种以整体性的思维与视野发展乡村教育的范式,表现出跨越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特点。有鉴于此,应确保乡村民众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多主体协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优势、推动以县域为主的教育资源全域化整合、形成乡村教育跨越发展的实践智慧,这四个方面综合作用有助于乡村教育跨越发展的发生,从而促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关键词:
  • 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行动与策略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乡村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是。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困境与挑战,如数字化普及率仍有待提升、乡村教育数字技能素养仍有所欠缺以及乡村师生对数字化发展认知水平不足等,这些问题均阻碍了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速度与效率。“十四五”时期,我国正面临着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际数字化潮流的不断推进与“数字乡村”的全方位建设进一步为我国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机会、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国可从发达国家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中汲取有效经验,在未来一段发展时间,把握好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政策与法规保障、持续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普及率与覆盖率、加快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我国特色乡村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