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兴洲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个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专家,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10余项,在教育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余部。

  • 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
    朱旭东李兴洲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的“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建设。在此关键发展转折点的开启阶段,《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紧跟时事,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一方面对2022~2023年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做出总结、对趋势进行展望;另一方面对不同省域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变化与实际案例进行提炼与汇编,以求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新发展阶段,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我国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开端。《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由总报告、专题篇与省域篇三个模块构成,共计收录报告26篇。总报告《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行动与策略》概述了在社会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之下,我国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所面对的困境、面临的机遇、海外与本土实践的经验以及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的愿景与发展策略,表明“数字中国”的建设已有效下沉至乡村教育场域中。专题篇分别选取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模式、北京朝阳区农村社区工作者治理能力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现代化进程中的海岛教育、内蒙古高等教育赋能乡村脱贫与振兴有效衔接等9个各具特色的专题,描绘了我国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场景。省域篇则以我国绝大部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单位,分别收录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报告,聚焦省域以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设计、行动模式、特色案例与典型经验,在政策的引领下展开实践、在实践的反复与经验的总结中形成可行模式,从而描绘出不同省域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生动鲜活、异彩纷呈的画卷。其中,形成了诸如浙江省“山海协作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贵州省“美的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有效模式,在彰显我国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不同的“省域智慧”的同时,亦证明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教育跨越发展机制探析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正在向着生态文明迈进。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最新阶段,生态文明体现了现代有机整体论自然观,蕴含着整体性的全新“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结合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本文认为,乡村教育跨越发展是指在一些必要条件同时具备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乡村教育可以规避或者减少工业文明背景下现代教育的问题或者矛盾,以较快的速度全面跨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终身教育阶段。乡村教育跨越发展实质上是一种以整体性的思维与视野发展乡村教育的范式,表现出跨越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特点。有鉴于此,应确保乡村民众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多主体协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优势、推动以县域为主的教育资源全域化整合、形成乡村教育跨越发展的实践智慧,这四个方面综合作用有助于乡村教育跨越发展的发生,从而促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 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行动与策略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乡村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是。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困境与挑战,如数字化普及率仍有待提升、乡村教育数字技能素养仍有所欠缺以及乡村师生对数字化发展认知水平不足等,这些问题均阻碍了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速度与效率。“十四五”时期,我国正面临着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际数字化潮流的不断推进与“数字乡村”的全方位建设进一步为我国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机会、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国可从发达国家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中汲取有效经验,在未来一段发展时间,把握好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政策与法规保障、持续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普及率与覆盖率、加快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我国特色乡村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