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宏淼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宏观经济与金融。

  •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及对策
    王宏淼 张自然 张平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取得了很大进展,“十三五”经济增长年均达到6.5%就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但趋势性、结构性、机制性三大方面的短板不容忽视。一是经济效率低下的短板,如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出现放缓,从而引起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下滑。二是结构性的短板,长期赶超造成的“结构性扭曲”带来了诸如消费率持续疲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份额低位徘徊,“空气质量”“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引起较大的民生关切。三是“机制”上的短板,如收入分配中的GINI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异、区域不平衡虽然在缩小,但很多是靠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的,没有完成太多的机制性变革,特别是贫困问题依然难以消除;城市化率不稳定,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不完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在推进中,很多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体制仍是短板。上述短板已经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风险,如果经济失速与失业率上升过快,与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分配差距再次拉大,以及金融的过快膨胀和外部冲击交织在一起,很可能会激化经济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危机。因此未来五年政策的核心是防止经济增长趋势下滑和外部冲击带来的总量风险,同时应注重消除结构扭曲带来的初次分配偏低、非农就业率低引起的消费不足、空气污染等常年积累下来的弊端,积极按新千年目标中的每天1.25美元的标准彻底消除贫困,通过体制建设来保证机制性地克服短板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自主决策、风险分散、有序竞争、普遍分享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短板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7.86%的水平(2015年按7%计算),为“十三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5%就能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①我国收入差距缩小,更多地实现了分享,2010年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差异也在缓慢缩小,社保覆盖水平大幅度提高。②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城乡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认为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生活水平就越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我国2013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农村居民为37.7%,恩格尔系数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而缩小,均达到小康水平或富裕标准。③城市化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城市化率将超过56%的水平。从《小康》杂志公布的“小康指标”看,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安全、生活质量、人的素质等多个统计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十二五”期间也明显存在着趋势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的短板,具体如下。
    关键词:
  •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面临的风险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十二五”为“十三五”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着趋势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的短板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克服,很多短板的挑战已经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风险。特别是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趋势性减速、结构调整不利、金融风险累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都可能互相交织起来引发经济社会矛盾甚至危机。“十三五”无疑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防范风险是重要的。
    关键词:
  • 克服短板,防范风险,全面建成小康之策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未来5年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制问题能不能解决好,风险因素能不能控制好,决定了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政策上要把稳定化政策和改革体制机制进行联动,才能有效地稳定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应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要素价格改革和国企改革激活微观经济,通过反垄断法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来激励创新;通过税收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大规模削减制度成本和交易费用,以减轻经济主体的显性税费和隐性负担,促使他们更加公平地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将原来事业单位的“科教文卫”按普遍服务与商业化供给分开,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供给和需求机制进一步协调调整,全面加强政府准入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天空更蓝,食品、水和土壤更安全,提升教育、健康和社保水平,让人们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而克服短板,控制风险,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关键词:
  •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制问题及对策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取得了很大进展,“十三五”经济增长年均达到6.5%就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但趋势性、结构性、机制性三大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经济效率低下,如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出现放缓,从而引起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下滑。二是结构性的问题,长期赶超造成的“结构性扭曲”带来了诸如消费率持续疲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份额低位徘徊,“空气质量”“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引起较大的民生关切。三是“机制”上的问题,如收入分配中的GINI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异、区域不平衡虽然在缩小,但很多是靠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的,没有完成太多的机制性变革,特别是贫困问题依然难以消除;城市化率不稳定,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不完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在推进中,很多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体制仍是短板。上述挑战已经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风险,如果经济失速与失业率上升过快,与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分配差距再次拉大,以及金融的过快膨胀和外部冲击交织在一起,很可能会激化经济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危机。因此未来五年政策的核心是防止经济增长趋势下滑和外部冲击带来的总量风险,同时应注重消除结构扭曲带来的初次分配偏低、非农就业率低引起的消费不足、空气污染等常年积累下来的弊端,积极按新千年目标中的每天1.25美元的标准彻底消除贫困,通过体制建设来保证机制性地克服短板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自主决策、风险分散、有序竞争、普遍分享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