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彭华民
机构:南开大学
个人简介: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学士,南开大学法学(社会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社会福利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社会政策埋论与实践、社会保障、宏观社会工作、经济社会学、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自1990年起主持联合国儿竜基金会、欧盟、英国国际发展署、英国科学院、美国林肯基金、韩国髙等教育财团等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佥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26项。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独著《消费社会学》与《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主编《社会学概论》,参编教材和词典工具书10余本。

  • 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
    彭华民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社会福利制度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需要理论是福利国家危机之后现代社会福利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满足是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但是,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研究,既少又充满不同观点的争议。本书上篇侧重理论,从需要研究的前提,需要涵义、需要多元特征、需要研究方法、需要满足原则、需要满足与社会权利、需要满足与福利组合的多重视角展开。下篇侧重理论与政策实践的整合,以贫穷问题为需要满足的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以结构、文化、发展等范式为脉络,探讨了贫穷研究的发展路径。本书具有丰宫的文献资料,对需要理论的研究以及理论与社会政策实践结合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视角,适合大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学、人口学专业研究生,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管理人士阅读。
  • 服务为本的国家治理
    孔祥勇 主编 ; 吴英姿 彭华民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问题,涵盖社会转型中治理模式、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变等方面。本书以社会治理为视角,以法治为核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围绕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从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与决策参考三个方面,聚焦社会矛盾化解与管理模式创新,总结地方治理经验,荟萃理论前沿成果,为解决国家治理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脉诊断、建言献策。本书的重点是:以社会参与、多元衔接为重点的行政解纷机制改革调查报告,二元治理结构理论及其改革研究,法治与共治框架下的柔性社会管理理论,社会矛盾研究智库建设,信访制度改革与立法研究等。
  • 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
    肖萍 副主编 ; 彭华民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与纯粹学术研究的学科不同,百年来,社会工作一直在探讨理论与实务如何整合。这种整合显示了社会工作学科能力为本的原则。整合发生在介入的不同阶段,既有微观层面也有宏观层面,涵盖针对从个人到群体、从组织到社区的多重服务与领域。因服务对象多元和场域复杂,服务为本就上升为重要议题。在社会工作理论引导下,社会工作介入案例框架和内容要素包括:问题及背景(宏观、微观,制度、文化、政策,个人);服务对象的需要及行为;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理论、理念和方法;行动反映的价值;服务过程中的互动(合作或不一致、演化);服务效果(阶段性的、过程的、结果的)。入选本书的有些案例曾获民政部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一等奖、江苏省妇联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一等奖等。本书适合从事社会工作研究、教学和实务的教师,MSW研究生以及一线社会工作者阅读。
  • 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需要满足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研究议题,但是,定义需要却十分困难。本章指出, 研究需要要从分析研究的前提开始。需要研究的前提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在社会人的前提下,需要被视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行为动力。社会福利研究将需要视为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缺乏状态将损害人的生命意义。与此相关,需求是对于某个具体物品的要求。社会福利中的需要特征是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个体性与社会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同时具有普世性。 以社会福利制度为背景, 需要可以分成终极需要、中介需要和个人需要;社会福利供给者的需要和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案主的需要;人类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在社会福利服务的过程中,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规范性需要和比较性需要。
    关键词:
  • 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研究方法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需要研究方法的发展依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在研究方法论上存在实证主义和意义诠释两大路径。 在这两大方法论下发展出了不同的方法和资料收集、分析技术。对同一对象的研究可能因为方法论以及具体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中学得了三角测量的原理,建立了三角研究方法。三角研究方法将两种方法论结合,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需要研究使用三角研究方法将避免单一方法带来的缺陷。 需要研究应注意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注意遵守研究对象自愿参加、资料保密、不伤害研究对象的伦理。多数研究只能针对一个或者几个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发现,因此,过往的研究往往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
  • 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满足原则与条件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为了清楚地回答社会福利制度如何回应人类需要满足的问题,本章先分析了提供需要满足的各种社会产品的分配原则。由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原则表现出了人类在社会产品分配方式上的不同。 社会福利遵循按需分配的原则,提供满足需要的社会产品给社会成员, 特别是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例如贫穷者)时,按需分配原则是不二的选择。多伊和高夫提出了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和满足指标,在理论上讨论了人类需要满足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社会福利制度在提供需要满足的社会产品时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普及性的,一种是选择性的。这两种方式在社会福利的多个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做法以及争议。
    关键词:
  • 社会权利与需要满足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综上所述,社会权利是保障公民需要满足的基本权利。在社会烙印、自立与依赖、自由与社会控制、接受社会福利与工作、参与决策等方面,社会权利的实现仍然存在争论。欧盟把消除社会排斥作为实现社会权利的基本内容。 研究社会排斥有多元的多学科的角度包括注重社会排斥的过程、注重社会排斥中的行动者和机构、关注不同层次的社会排斥以及从融入入手进行社会排斥的研究等。 在本章中,研究者将社会权利与社会排斥结合,讨论了社会排斥的涵义及社会排斥的类型。 这些讨论将对中国城市贫穷人群被社会排斥的因素研究、贫穷的形成(过程分析)和需要(行动者分析)有所帮助。
    关键词:
  • 福利组合与需要满足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研究者可以通过社会成员对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确认社会成员的边缘地位。家庭是提供多种功能满足其成员需要的社会群体。家庭有不同的结构。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是社会福利三角互动关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外的研究表明,就业制度变迁使得家庭面临照顾家庭成员的新挑战,就业制度可能会通过家庭排斥社会成员。中国就业与福利结合的单位制度随着改革发展而出现了就业和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分离的现象。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过程中,中国建立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社会服务等内容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关键词:
  • 贫穷问题与基本需要满足研究的视角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贫穷研究有不同学科出发点和不同的范式。本章从结构、文化、发展等不同角度讨论了贫穷研究的理论发展。结构范式强调社会结构和贫穷问题之间的联系,将贫穷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文化范式注意到了贫穷群体产生的亚文化,以及这种亚文化和贫穷状态之间的联系。发展范式提出了发展并不等于贫穷问题解决的观点,引导研究者更深入地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贫穷的概念的定义有多种方式。并对新贫穷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贫穷的本质是贫穷社群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关键词:
  • 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基本需要满足研究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基本需要未能满足的问题逐渐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对他们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反贫穷的社会政策仍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这个前提下,本研究提出在社会排斥和需要未能满足的两个理论支持下建立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研究的思路,提出了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被社会排斥与需要满足问题的研究流程。
    关键词:
  • 指向基本需要满足的反贫穷政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满足贫穷社群的基本需要, 建立反贫穷的社会政策体系是各个国家都认真关注的议题。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社会福利体制建立了不同的贫穷线和反贫穷政策。中国的反贫穷政策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地域中建立和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反贫穷政实行了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城市的反贫穷政策实行了与改革配套的原则,以初期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贫穷社群的基本需要满足问题为中心,转到现在的建立可持续的反贫穷政策体系的工作上。
    关键词:
  • 中国反贫穷之社会救助制度安排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本章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讨论了我国社会救助概念的涵义与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对象。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贫穷的社会成员,还包括临时遇到灾害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政策包括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 社会互助等内容。依据现有的社会救助政策, 本章主要分析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流浪人口救助以及灾民救助的政策内容。 参与社会救助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民政部、卫生部、教育部、建设部、司法部等。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社会救助的管理与运行体系以及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关键词:
  • 论中国社会福利转型:需要为本和适度普惠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