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惠
机构: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
个人简介:

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研究部部长,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态。

    暂无内容
  • 北京居民职业价值观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本文旨在探究北京居民的职业价值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居民择业时秉持的价值观存在看重工作条件和自我发展、追求职业稳定性、择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大等特点;北京居民工作时秉持的价值观存在最看重人际关系、“集体观”占主流、认为与工作相比家庭更重要等特点。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群体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北京居民价值观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本文旨在讨论北京居民价值观特征,通过因素分析得出北京居民价值观呈现以“家本位”为核心的“重社会、轻个人”的“二层—五维”结构特征,二层—五维为“社会至先”价值观(包括家庭本位取向、传统道德取向和国家本位取向三维度)和“个体至先”价值观(包括现代价值取向和个体成就取向两维度),对北京居民价值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为引导居民树立积极价值观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北京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本文旨在探究北京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是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有效样本5917个,依据《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SRHM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进行问卷调查,测评结果显示:北京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半数以上拥有焦虑和抑郁情绪。本文分析了个体、家庭和职业三方面因素对北京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 探析社会认知现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本研究通过自我认知、家庭认知、群体认知和国家认知四个层面探索北京居民社会认知特点和规律,从社会角色、个体心理特征、行为及行为倾向和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北京居民社会认知影响因素,并根据上述分析从政府部门、企业工作、居民个人三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北京从业居民心理资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居民情绪的关系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为了深入分析北京从业居民的心理资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居民情绪的关系,我们在全市16个区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共收集到1507个有效样本,调查发现北京从业居民的心理资本处于较高水平,不同的社会角色、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居民的心理资本存在差异,同时北京从业居民的心理资本与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最后从政府、单位、居民个人角度对提升心理资本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模式”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精神,落实《北京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北京市按照“首善标准”,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提炼并总结出由“五大体系”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北京模式”,即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四级服务体系、社会心态监测体系。下一步,我们将会按照“世界眼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继续打磨与完善这一模式,进而提升首都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
  • 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合作机制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风险也随之加剧,社会运行中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方式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也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的智慧和保持政府公信力与话语权的重大现实课题。北京市在经历2003年SARS疫情、2012年“7·21”特大暴雨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社会公共危机中已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社会治理格局,其中志愿服务在社会公共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越发凸显。本调查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探索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现状,提出“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合作机制”来对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遇到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及拟解决方案,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多元视角,完善和创新志愿者合作机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