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合作机制研究报告

作者:
张青之 翟雁 杨智辉 张胸宽 陈珊 王惠 王伟 赵一达 刘嘉
出版日期:
2022年8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字数:
14875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21~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风险也随之加剧,社会运行中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方式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也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的智慧和保持政府公信力与话语权的重大现实课题。北京市在经历2003年SARS疫情、2012年“7·21”特大暴雨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社会公共危机中已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社会治理格局,其中志愿服务在社会公共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越发凸显。本调查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探索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现状,提出“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合作机制”来对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遇到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及拟解决方案,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多元视角,完善和创新志愿者合作机制。

关键词:

北京市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合作机制

作者简介:

张青之: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社会心理指导师培养体系建设。

翟雁: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理事长,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理事长,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志愿服务组织委员会主任,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理事,民政部志愿者管理研究与培训专家,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专家、理事。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服务专家,团中央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专家评委,从事全国志愿服务调研、志愿服务组织与专业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与咨询培训二十七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志愿服务测量、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与实务性应用研究、志愿服务行动研究与能力建设。

杨智辉: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生态环境与个体发展。

张胸宽: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律师。研究方向为法学、法社会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陈珊: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居民心态。

王惠: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研究部部长,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态。

王伟: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研究实习员。

赵一达:硕士,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研究实习员,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态。

刘嘉: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与生态环境心理学。

文章目录
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合作机制
  • (一)社会心理服务概述
  • (二)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三)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人才、服务对象及服务原则
  • (四)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合作机制
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现状
  • (一)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开展情况
  • (二)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模式
  • (三)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创新
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供需平台相对匮乏,志愿者与服务对象无常态化联结
  • (二)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 (三)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专项资金缺口较大,服务工作可持续性不足
  • (四)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缺少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无法高效开展服务工作
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建议
  •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 (二)构建分层“政府-组织协调合作机制”,健全北京社会心理志愿服务
  • (三)强化阵地建设,“双线”搭建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接平台
  • (四)多元主体参与和人才培养并行,壮大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队伍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 (五)加强多方保障,加强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延续性
北京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项目成果转换
  • (一)出台通知,进一步解决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中现存的问题
  • (二)出台规范与细则,保障社会心理志愿服务权益
  • (三)研发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专业课程
  • (四)划分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项目购买范围
  • (五)完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