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水雄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 经济社会学研究 第三辑
    张翔 王水雄 执行主编 ; 刘世定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三辑以博弈论的社会学化以及金融社会学为主题,收录了九篇高质量的论文。“博弈论的社会学化”方面的七篇论文,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分别涉及国际关系、政企关系、政府内部上下级关系、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村庄内部就“调地”形成的讨价还价方式与过程、认同与情境定义对博弈结果的重要意义,以及“孙子兵法”与“谢林战略”在社会博弈论意义上的比较。第八篇论文探讨的是社会倾斜系统中的关键信息对个人决策所起的作用。它一方面可被看作对多人博弈的探讨,另一方面也可被看作转向金融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准备。第九篇论文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专业技术-金融资本主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更多“金融社会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将在第四辑刊出,敬请期待。
  • 经济社会学研究 第四辑
    刘世定 主编 ; 张翔 王水雄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四辑以金融社会学为主题,收录了九篇高质量的论文。前三篇论文从理论上分别探讨了作为知识精英的西方思想家有关“货币权利应受何种约束”的争论、基于信用扩张及持续成长的全球化走到今天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剥夺未来”等结构性难题、“危机的社会传导机制”的社会学工具及“总量-结构”分析路径;随后的五篇论文,理论与经验并重,分别考察了国有银行信贷调查和审查过程、企业间融资结网带来的风险传染过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机制、地方政府对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的介入方式、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救市”“博弈”过程;第九篇论文试图揭示“互联网资本的秘密”,指出互联网中连通性和平台发展对于资产向资本转化的重要意义,其“两个乘数效应”的观点亦有助于人们理解金融波动。下一辑(第五辑)《经济社会学研究》将围绕“政府行为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展开,敬请期待。
  • “产权明晰”的迷思:科斯的权利观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理论界,我们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权明晰”的迷思:相信“只有界定清楚的产权才能有效率”。这一“迷思”被认为肇始于科斯。问题在于,这并不是科斯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科斯所明确反对的。思想深邃、遣词造句极为严谨的科斯甚至并不倾向于使用“产权”特别是“所有权”之类的概念,更别说“产权明晰”这样异常模糊的概念了。梳理清楚科斯所用一些关键概念的差异,辨别其贴近于现实的不同层次,便不难得出被科斯用作分析工具的权利分析框架,进而有助于理解他的权利观。
    关键词:
  • 降低国际生产“利得”的协调成本——对李国武、陈姝妤论文的评论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科斯(1994)曾设想(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将他的论文集的中译本命名为《论生产的制度结构》,并认为他“运用于分析西方的制度结构的方法,很可能在分析中国的制度时也同样有用,因为它将经济安排的基本方面具体化了”(科斯,序言,第1页)。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强调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个人、组织或地区的专业分工会受到限制;相关的统制经济的制度结构“只能在比其他类似的统制经济或比市场运行的结果更有效率时才能生存下去”(科斯,序言,第2页)。这样的制度结构的分析方法当然也适用于分析国际生产“利得”的问题。当然,在面对国际问题时,现实取向的博弈论相较于笼统的交易费用论在细节方面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只是在大的框架方面,考虑到交易费用的制度结构的分析方法仍然是有益的。设想国际生产是一个组织过程,其细节自然涉及国际资本与东道国本土力量之间的谈判或曰博弈问题,其框架则适用于制度结构的分析。李国武、陈姝妤的论文《东道国政党政治下的劳资博弈:以中色集团在赞比亚的遭遇为例》(以下简称《劳资博弈》)至少能够在这两个方面给我们带来启迪。
    关键词:
  • 着眼于认同和情境定义在博弈中的规律——对胡倩影论文的评议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胡倩影的论文比较细致地在博弈论中引入了社会学中耳熟能详的认同和情境定义问题,试图将博弈论放置在更为真实的现实基础之上,增强博弈论的社会分析能力。这是在博弈论社会学化的发展方向上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一尝试有利于社会分析理论空间的开拓。不过,也需要注意,把握住这样的博弈论为社会分析所能提供的参考性方向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并不是任意的两种理论的结合都能产生好的“新结果”。
    关键词:
  • “孙子兵法”VS.“谢林战略”——社会博弈论的古今传承与中西融合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长期以来较少被纳入社会学思考视野的《孙子兵法》以及《冲突战略学》有着共同的博弈论取向。它们不仅贴近于真实世界,而且总结了一些对战争、组织和博弈结果具有解释力的规律。基于对任责、任势和结构运作这三个核心概念,其所在的理论体系以及它们的前提比较分析和融会贯通,不难发现,由此得出的“社会博弈论”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格局和解释大量的社会现象。这一博弈论有着相当可观的发展空间。其“模型加案例”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现在和推测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被用来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 发现生活中的关键性、积极性因素——对李璐论文的评论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我们需要用经济社会学去发现生活中的关键性、积极性因素,尽管我们的案例和面临的形势可能不容乐观,并且不那么“关键”和“积极”。
    关键词:
  • 人情机制、金融工具与社会再结构——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例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社会再结构是与社会分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分层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现在的社会分层研究,大多需要统计分析和宏观把握,社会再结构也同样如此。但是本文将“社会再结构”与人情、金融工具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试图将视角深入到人与人的互动模式中去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问题。
    关键词:
  • 有效的信誉机制为何建立不起来?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何会成为消费者口中的“骗子一条街”?在这里,有效的信誉机制为何建立不起来?对其基层组织结构、交易双方博弈地位的转变、“熟悉关系陌生化”的操作、层级体系的管理导向和体系内“中层”寻租现象的分析表明,这是多层次博弈的结果。一年中难得来此购买一次笔记本电脑之类产品的消费者无法有效区分其中商家乃至商城间的差异,只是笼统地在脑海中形成“电子一条街”的体系概念,而相应的管理主体却缺席,因而形成了典型的“公地悲剧”现象:“欺骗”的好处被个体商家或商城获得,而成本则由体系承担。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推进对竞争机制设计、组织边界、“熟悉关系陌生化”等理论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
  • 网络条件下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决定:元意识形态的地位问题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基于新技术的出现,加上初步的观察,推测组织规模与形式的改变趋势,这无可厚非。但是,由此便断言某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理论是错误的,并将其轻易地抛弃掉,似乎就显得太过轻率了。本文以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的基础理论为框架,结合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经验观察,尝试与卡斯特有关网络社会组织趋势的某些论述展开对话。本文强调:网络条件下组织形式和规模的一些基本决定逻辑并未改变;改变的是知识、技术和信息的相对价格、法定权利的界定要求以及交易费用的高低。不过,全球化背景和网络条件的确助推了组织中“元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凸显。
    关键词:
  • 货币权利与社会变迁:一个西方思想简史的考察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稀缺资源在可分割性以及可分配性上的社会观念,与社会运行、发展、调整和变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权利是这个逻辑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围绕货币权利(通过货币取利权等银行业务相关权利,以及通货职能等),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基于货币材质、社会结构、生活状况、公平观念的不同,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部分“货币权利受限”的看法落实到了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层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与货币权利相关的思想简史的考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今时代货币体系的由来,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