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何水
机构:郑州大学
个人简介: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公共管理博士后,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府改革、地方治理。

    暂无内容
  • 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郑州市是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4个试点城市之一。2003年以来,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出台政策法规、搭建信用平台、征集信用信息、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开展信用信息服务等。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路,但同时也面临着组织、制度、平台以及供需四大方面的困境。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及其面临的困境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基础性工作十分繁杂,需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大胆探索,稳步推进。
    关键词:
  • 河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差异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对《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2009~2012年河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有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特定的城乡差异:一是教师资源有明显改善,乡村与城镇在教师数量上差异不明显,但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上仍存较大差距,其中普通初中的城乡差距较为突出,并存在较明显的小学、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从乡村流向城镇的问题;二是设备资源有一定改善,但乡村与城镇仍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小学计算机资源、普通初中仪器设备资源的城乡差距较为突出;三是图书资源中纸质图书资源有所改善、电子图书资源明显恶化,乡村学校图书资源渐优于城镇,且优势较明显;四是校舍资源有较大改善,乡村对城镇有校舍面积上的优势,但面临的危房改造任务较城镇明显更繁重。建议河南省:一是以解决专任教师从乡村流向城镇的问题、提升乡村义务教育特别是乡村普通初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二是以改善乡村学校设备资源特别是乡村小学计算机资源和普通初中仪器设备资源为重点优化义务教育设备资源配置;三是以加强城镇学校纸质图书资源和城乡学校电子图书资源为重点优化义务教育图书资源配置;四是以增加城镇学校校舍面积和改造乡村学校危房校舍为重点优化义务教育校舍资源配置。
    关键词:
  •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的“基层公论”及其启示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在处理信访问题过程中创建并实践的“基层公论”制度,通过建立一个平台,邀请三方人员,做到五个弄清,实行四种调解,实现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机结合,促成信访问题的“案结、事了、访息”。“基层公论”是探索有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对加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要注意扩大人民民主;二是要注意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三是要注意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
    关键词:
  • 城市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障碍与对策——基于郑州市X小区物业更换纷争的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城市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成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场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小区内部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利益纠纷、矛盾冲突层出不穷,由物业更换引发的小区冲突更是频频显现。本报告以郑州市X小区物业更换纷争为例,从多主体协同治理的角度出发,思考物业更换从“非对抗性冲突”到“对抗性冲突”、由“调解治理”到“法律诉讼”,至今仍未妥善解决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调研内容的深度分析,认为城市社区治理主体角色失范、业委会权能有限、居民参与意愿不足、协同治理机制缺失是导致小区矛盾激化、冲突得不到缓解、物业更换难以正常实现的限制因素。因此,只有厘清权责边界、搭建协商平台、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参与意愿,才能化解社区冲突,调和多方利益,实现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市场组织与居民的协同共治。
    关键词:
  • 河南省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本报告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公共教育5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2017年开展的“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查”和“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有关公共服务的数据,对河南省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为“中”等水平,各指标之间差别不大,其中对公共教育的满意度最高;在医疗卫生方面,医疗设备和医疗事故发生率的满意度较高且二者之间相差不大,而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略低;在社会保障方面,医疗保险的满意度最高,失业保险和再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最低;在基础设施方面,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和市政服务的满意度高于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在环境保护方面,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生态环境总体满意度均较高且明显高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在公共教育方面,教学设备与设施、老师的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三者的满意度很高且明显高于老师公平对待学生的满意度。建议河南省政府部门从转变政府职能、把公共服务绩效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改善公共治理结构、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和增加公共服务经费投入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 河南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建设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解决“有书读”“读好书”等问题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在教育服务质量、基础教育布局、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和国家有关重要文件提出的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要求,立足省情,以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为核心任务,以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及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工作重点,加快完善以义务教育为核心,涵盖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关键词:
  • 河南省直管县改革绩效评价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本报告从行政效能、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方面分析了河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在行政效能方面,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服务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决策环境、增强了地方自主性;在经济绩效方面,省直管县经济增长速度优势显现、经济规模排名前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改革完善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点轴系统;在社会绩效方面,省直管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增幅有所放缓、产城融合明显加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直管体制、加强直管县政府建设、有序扩大改革试点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 2019年河南省教育指数评价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为准确测量河南省教育综合治理水平,真实反映河南省教育治理和教育改革的现代化进程,本报告结合长江教育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指数(2019年版)》有关数据,对河南省教育指数与全国教育指数(全国均值)以及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教育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河南省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教育发展指数公平度贡献度不足、教育创新指数和教育绿色指数过低等问题。建议河南省从深化制度创新、优化资源布局、加强法治保障、突出创新培养和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切实采取措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 河南省教育治理公众满意度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本报告从教育政策制定与落实、教育管理与改革、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教育服务与公平维护、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管理五大方面构建地方政府教育治理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而立足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夏河南省社会治理综合调查”有关教育治理数据,对河南省教育治理公众满意度展开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教育治理公众满意度一般;五大方面比较来看,教育政策制定与落实公众满意度最高,教育管理与改革公众满意度次之,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管理公众满意度最低。从三级指标来看,教育政策制定与落实方面,教育政策法规执行公众满意度最高,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公众满意度最低;教育管理与改革方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满意度最高,推进教师培训和管理改革的满意度最低;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方面,教育经费依法筹措公众满意度高于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教育服务与公平维护方面,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公众满意度最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公众满意度最低;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管理方面,公众对教育行政部门廉政、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公开的不满意率明显高于教育行政部门服务质量。建议河南省从重塑教育治理理念、优化教育治理结构、强化教育经费保障、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大力优化教育治理,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 2020年乡村振兴进程中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以河南省M县为例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通过考察M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发现近年来该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文化活动质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供给短缺、财政支持有限、决策偏离需求、社会参与不足、人才引进困难。宜从重塑供给理念、加强制度供给、拓宽资金来源、强化多元协同、培育文化人才等方面着力优化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