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江华
机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个人简介: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 深入与反思
    沈关宝张江华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20世纪80年代,费老提出小城镇问题时,乡村工业化刚起步,户籍政策也难以促进人口流动,因此,费老当时的观点是,更多地依靠乡村本地内发性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沿海加工业的兴起、农村流动人口的出现,大都市的扩张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基本方向,对费老小城镇理论的质疑也开始出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的西进,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小城镇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也开始在打造地方特色的名义下重构城镇,新的城镇化再次兴起,小城镇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此次城镇化的兴起,除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内发性发展之外,生态与环境也成为塑造地方社会的重要变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费老的理论既有其生命力,也有始料未及的地方。
  • “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在研究对象与目的上的差别:无论是“理想类型”还是“模式”,雷德斐尔德寻求的是对超越具体社会的、普遍的社会与文化现象的理解,而费孝通自始至终只对一个“实有”的社会———中国社会与文化———感兴趣。也就是说,费孝通的视野始终聚焦在具体的社会与文化研究领域,即便存在理论上的抽象与提升,其上限也是个别的社会与文化,而不能像雷德斐尔德的理论那样上升为能在不同的文明与复杂社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的普遍性理论。
    关键词:
  •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化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让我们重新思考30多年前费老所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费老关注的是:针对这一时期社队企业的兴起,城镇如何成为城乡之间的“过渡性社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新型工业化能否推动城乡一体化,开创以工养农、以工补农、城乡互惠的格局?显然,在经历了近30年高速城市化进程之后,国家对城镇化的重新关注表明国家对小城镇承上启下——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功能在认识上的深化。从这一点来看,在费孝通先生《小城镇 大问题》一文发表30周年之际,重温费老当年的思考无疑对我们思考目前的新型城镇化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