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谢立中
机构:北京大学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社会转型:中韩两国的考察
    郑根埴谢立中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本书从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人口与家庭变迁、城市化、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宗教、社会运动、企业结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等不同方面对当代中韩两国的社会转型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描述、分析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比较全面的两国社会转型的图景,对有兴趣于了解中韩两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北京共识:中国经验的历史总结,还是中国发展的未来战略?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文章首先总结了雷默“北京共识”的概念。其次,总结了作为中国发展经验之总结的“北京共识”。在此基础上比较亚牛了中国发展经验与“华盛顿共识” 。再次,研究分析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最后对作为中国新发展战略之表述的“北京共识”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四种类型:以费孝通为例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本文根据社会科学本土化学者们的主张和实践,梳理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不同类型,试图以此分类模型来对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学术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在“社会科学本土化”方面所具有的含义重新加以理解,并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不同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
  • 灰社会理论:一个初步的分析
    出版时间: 2004年07月
    关键词:
  • 后现代性,还是新现代性?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西方学者在西方社会正在面临的到底是“后现代性”转向还是“新现代性”转向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争论的渊源实际上主要来自争论双方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概念的不同界定,而非来自对当前西方社会现实的不同描述和分析。依据双方各自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概念的不同界定,把当前西方社会正在转向的那种新社会历史状态称为“后现代性”或“新现代性”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遵循韦伯、马克思和涂尔干等古典社会理论家们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那么就不得不承认,对于当前西方社会正在转向的那种新社会历史状态,我们与其称之为“后现代性”,还不如称之为“新现代性”,因为“新现代性”才能够更为准确地揭示出它的基本性质与特征。“新现代性”这个名称,恰当地表明了人们对当前西方社会变迁的如下判断:西方社会尽管已经和仍在发生着许多重要的变化,但它的基本性质至少目前仍然没有超出古典社会理论家们所理解的“现代性”的范畴。
    关键词:
  • 序言:面对世界的挑战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关键词:
  • 经济形态的双重构造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关键词:
  • 双重适应:政治领域的二重奏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关键词:
  • 意识形态是怎样改变的?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关键词:
  • 扩展了的“社会革命”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