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郭晓鸣
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1982年开始从事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投资、农村合作经济、农民负担、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主持农业部、科技部和四川省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持世界银行、美国福特基金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和荣誉奖励60余项,其中,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获第六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家》等公开发表研究成果400余篇,出版独著和合著学术著作20余部,荣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60多项。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四个一批”人才等。担任四川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中青年农村经济研究会理事长,以及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12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杰出创新人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20余份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60余份政策建议获四川省主要领导人肯定性批示。

  • 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15)
    张雪梅 黄进 张祥荣 李羚 副主编 ; 郭晓鸣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15)》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年度系列报告,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成都相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的关于四川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由总报告、社会治理篇、专题篇和附录组成,包括四川社会发展形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体制、社会工作发展、社区细胞工程建设、街道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民族地区生态发展与社区治理,留守儿童、青少年边缘人群犯罪因子调查、需特殊关爱未成年人行为及社会接纳现状、网络舆情研究、农村家庭养老、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新进展等方面内容。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2013~2014年四川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治理的各领域进展情况、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分析,并对2015年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2014年是四川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四川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法治四川”的新要求,深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和常态化的新常态思路稳步推进。四川社会治理工作取得明显的进展,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得到有序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得到有效改善,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探索以群众参与为主体的社会治理新途径,特殊群体关爱帮扶工作稳步推进。该书全面盘点了四川社会治理发展与治理现状,解读四川社会发展大势,探析了四川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创新性实践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四川社会发展基本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四川经验。但不可否认,四川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仍面临着城乡发展失衡、民族地区社会矛盾多、人口规模持续增大等带来的巨大压力。今后四川社会发展仍将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部署,持续不断改进四川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推动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四川社会安全有序、充满活力。
  • 四川省凉山州深度贫困破解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四川凉山州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问题最为复杂的民族贫困地区。在多轮扶贫工作持续推进,特别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四川凉山州的贫困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彝族贫困同胞生产生活条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州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四川凉山州仍需应对贫困整体性与帮扶资源精准性、发展能力有限性与增收持续性、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帮扶方式单一性、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性的矛盾,通过政策调整与机制创新实现如期稳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关键词:
  •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解析、关键阻碍与重点突破——以四川省为例
    出版时间: 2023年09月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在县域范围内,依托域内城镇体系,推动人口、产业、资源、信息等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实现县域空间内的城乡要素、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区域空间发展的系统协调性、城乡要素交换的双向自由性、不同区域城乡融合路径的多样性、发展阶段的渐进性等特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在大城市虹吸效应和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双重阻滞下,全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制度和实践层面的阻碍。推进四川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当以重点县域间分类发展与协同发展相结合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以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公共品供给优化提高县域人口集聚能力,以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筑牢脱贫县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