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曹婷婷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性别研究和社区治理、历史社会学和女性社会学研究

    暂无内容
  • 北京市老年流动人口现状研究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近年来北京社会管理与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而老年流动人口虽然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但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的增强,老年流动人口群体逐渐引起关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曾就“北漂”老人的生活、心理等问题做过专门的报道。本文从北京市流动老人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生活状态等方面入手,结合基于朝阳某社区的调查访谈,分析了目前流动老年人群体最关心的问题、面临的主要困难,并从社会支持、社会认同等多理论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多元治理视角下的老旧小区改造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大量老旧存量小区的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以政府出资为主、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在我国一些城市试点展开,取得显著成效。而在硬件升级改造的同时,如何提升老旧小区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小区,则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从理论层面关注老旧小区改造,以多元治理视角探索老旧小区的改造与治理方式。因地制宜,引入多元主体和力量,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对接平台,从而构建灵活有效的老旧小区治理体系。
    关键词:
  • 北京市城中村改造中的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海淀区为例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社会过程,其中,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海淀区重点村改造工作进行了追踪调研,该区在解决城市村改造中的农民就业问题、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化流动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委、市政府随之出台《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一体化和优化首都核心功能的工作推进给流动人口结构优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中,人口的家庭化流动状况直接关系流动人口生活质量,也关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政策优化和体系建设。本文在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及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的基础上,探讨新的城市建设目标和环境下流动家庭面临的问题,并从社会治理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志愿服务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不断向专业化、制度化发展。本文从社会治理研究视角切入,关注近年来北京市志愿服务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探讨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尤其是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存在问题,并从立法、制度化、专业化等角度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与社区党建研究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社区党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社区党建作为社区治理和社区发展的重要领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受到了北京市相当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社会流动加剧、社区结构分化等诸多新问题。本文以2018年北京市开展的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的活动为切入点,选取某社区为观察对象,对此活动的组织方式、成效、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考察,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探讨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路径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
  • 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以顺义区L村为例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民主建设需要,国家规划并逐步展开了农村社区建设,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各项投入,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北京自“十一五”规划期间全面铺开新农村规划,农村工作不断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面临新的局面和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如何处理城市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关系,如何在尊重村落文化和村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社区、改善农民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农村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抓手,结合基于顺义区L村的调查访谈,探讨农村基本条件与社区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指出当前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并从政府体制改革、社会参与、民主建设、文化建构等多理论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民间组织在民生工程中的作用——国内经验综述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诸如看病难、上学贵、食品安全不过关、房价偏高、社会保障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就业压力大等民生问题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关注民生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以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民生工程是一项任务艰巨、内容庞杂而浩大的社会工程,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民的共同努力去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积极开展各项相关工作,比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等,在政府加大关注和投入的同时,社会力量,尤其是各类社会组织在改善民生的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拟在梳理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广州、宁波等城市的经验,阐明社会组织与民生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的制度特征,从而寻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切实可行的道路,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构建“五大体系”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发挥居委会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枢纽作用——丰台区长安新城社区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2008年《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模式。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将“居站分离”后的居委会转制为社区枢纽型组织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居委会作为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结合的切入点,扎根于社区,对于社区在民生方面的需求也更为敏感,反应更为快捷,更容易从微观入手来确定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定位更准确,手段更有效。因此,应该将转制后居委会的角色由过去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转变为“社区地域范围”内的枢纽型组织,充分发挥居委会整合地区社会组织的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社会组织功能的“核心组织”。本文以丰台区卢沟桥街道长安新城社区为例,探索新形势下居委会组织的重新定位,以便更好地实现居委会自治,发挥居委会在社区民生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 自我服务,在生存中求发展——流动人口自组织案例:“同心希望家园文化发展中心”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不断推出流动人口管理的新举措,以人为本,大力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而流动人口内部也开始出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草根组织,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为改善自我生存处境、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努力。同心希望家园文化发展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扎根于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组织,其模式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自2009年9月至12月期间,我们就同心希望家园文化发展中心的具体情况做了详细调研,对其爱心超市等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其主要负责人马小朵进行了访谈。目前,同心希望家园文化发展中心受到流动人口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并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改善流动人口民生状况的有益尝试。本文以同心希望家园文化发展中心为例,研究了流动人口自组织发展的意义与困难。从参与式理念的培训与推广;在合作治理的视野下,发挥流动人口自组织在民生工程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对解决流动人口自组织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