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喻新安
机构: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
个人简介:男,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员,河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学习和文史委副主任,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新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十五”至“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第三、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特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二届(2011)“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第三届(2012)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称号。先后在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代表作有《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新型三化协调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中国新城区建设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原经济区研究》《新型城镇化引领论》《中原崛起之路》《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河南模式》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中国改革》《经济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50多部(个人专著8部),获省部级社科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0余项。
  •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
    任晓莉 闫德民 副主编 ; 刘道兴 喻新安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根本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创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创举。本书以河南省新乡县、新密市、舞钢市、长葛市、鲁山县等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为样本,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功能定位、指导思想等入手,全面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权益保护、产业支撑、农民就业、土地集约经营、财政支持和政府服务、社区文化、社会管理创新等的关系。
  •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1)
    林宪斋 喻新安 主编 ; 王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本书立足河南实际,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河南省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总体上深入分析了河南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规划了河南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提出了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建议。本书从低碳、创新、组团、开放、和谐五个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河南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河南建设低碳城市、创新城市、组团城市、开放城市及和谐城市的思路、原则和着力点,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本书从专题和案例相结合的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探讨了河南城市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对“十二五”期间加快河南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参鉴价值。
  • 河南创新创业发展报告(2023)
    张大卫 顾问 ; 于善甫郭军峰于广超张志娟 副主编 ; 杨雪梅 胡大白 喻新安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本书以“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为主题,分为总报告、创新主体篇、创新环境篇、创新产业篇和创新探索篇,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2022年以来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做法和成效,为扎实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总报告由两篇分报告组成。《2022~2023年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与政策取向》,在对河南省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成效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2023年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形势,提出了2023年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对策建议。《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从实证的角度入手,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的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总评价得分排名、分项指标得分排名进行分析。创新主体篇从河南省创新发展实际出发,以高等院校、中原农谷、科技企业孵化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为研究对象,对河南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省高职院校孵化器孵化能力提升、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推动郑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洛阳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科技大学探索实施教育科技创新和创建“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创新环境篇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农业强省创新支撑体系、数字营商环境与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的良好环境营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主题,对河南省当前创新环境开展分析和研究,提出在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完善农业强省建设创新支撑体系、优化数字营商环境、营造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创新产业篇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为目标,从河南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农业绿色发展五个方面出发,提出创新要素集聚助力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相关思路和政策建议,为河南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从容应对国内外发展变革与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创新探索篇以河南省以及各地市践行创新发展战略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河南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河南省区域创新差异化发展、河南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濮阳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南阳市副中心城市建设、驻马店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经验为切入点,梳理河南创新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3)
    张大卫仇保兴 顾问 ; 刘国际 张铟 主编 ; 胡明生 喻新安 陈耀 执行主编 ; 杜学霞徐艳红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3)》是由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组织,联合全国20多个科研机构、近50位专家学者参与创研的第六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本部皮书以“扩大内需战略与特大型城市建设”为主题,分析了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经济形势下,2022年各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特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以及各城市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方面的做法、成效及对策措施。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城市篇、案例篇、探索篇等五个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总报告。《2022年特大型城市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建设报告》,基于21个超大和特大城市,尤其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2022年和2023年1~4月城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通过分析各城市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主要举措和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在新发展阶段特大型城市应勇于承担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使命担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振和增强民间投资信心与活力、大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培育壮大各类新型消费、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以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对策建议。评价篇。《2022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指数评价分析》,对包括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21个特大型城市进行了统一的权重计算和建设指数测度,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建设指数位列第一梯队,成都、武汉、重庆、西安建设指数位列第二梯队,郑州和天津建设指数位列第三梯队;与其他12个特大城市相比,西安、郑州、天津的建设指数在21个特大型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2、第15和第16位,其余6个国家中心城市位列建设指数前10。各国家中心城市2022年的成长性指数均有较大幅度降低,城市成长性排名变化明显,综合成长性指数最高的是成都,其次是郑州、重庆、武汉,天津、北京和广州成长性分别排在第5、第6和第7位,上海和西安成长性为负,排后两位。其他12个特大型城市的建设指数测度中,深圳、南京、杭州和青岛位于第一层级,建设发展指数均在0.45以上;济南、长沙、昆明等位于第二层级,建设发展指数在0.35~0.42;沈阳、佛山、大连、东莞、哈尔滨位于第三层级,其建设发展指数在0.32~0.36。城市篇。各报告全面展现了2022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战略下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研判了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下,各城市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特大型城市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破解社会需求不足和消费不振的政策及举措。案例篇。选取了各个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内需实践中比较有特点、有特色的创新举措进行专题研究,如北京、上海、天津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庆、西安的扩内需促消费相关实践,郑州制造业发展,以及成都的公园城市实践等。探索篇。针对城市消费能级跃迁、产业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居民消费行为城市热点和重点问题等开展了探讨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