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强
机构:云南大学
个人简介: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刘强 李强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书由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领衔主编,是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当代中国思想研究)”(2012WHTB005)的研究成果。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对互联网进行观察。作者认为,互联网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是根本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结构。互联网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的限制,形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构,这种新的社会互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未来。
  •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互联网进入中国并产生如此大的作用,仅仅经历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回顾这个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互联网在当今时代所处的位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 互联网研究综述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从本章对互联网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科都从一定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着积极而又有针对性的研究。为了便于阐述,我们才将学科划分得比较清晰,事实上,互联网作为一个综合体,其中的很多议题(如虚拟社区、网络舆情、网络沉溺、网络群体运动等)都具有交叉性质。学者们在进行分析时也运用了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对问题进行全面而又具有说服力的阐释。
    关键词:
  • 中外互联网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全世界可以通过同一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的条件下,各国的互联网发展却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些关联能够给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本章通过将中国与日本、美国进行对比来解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
  • 互联网与公民社会化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章拟从互联网与教育、互联网与大众知识信息传播这两个维度展开讨论,当然,社会交往也是社会化的重要维度,但本书已经另立章节探讨,故此处只简略带过。互联网介入公民社会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风险,本章的各部分内容都将从机遇和风险两个角度展开探讨。
    关键词:
  • 互联网与社会交往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互联网使世界成了“地球村”,为人们提供了具有全球性、普遍性、无限性的交往空间。互联网为交往方式的变革播下了种子。网络社会交往的主体是无中心、非单一的;交往方式具有平等性、交互性;交往实践成为网民的基本生存方式,个人将实现对其交往关系的相当程度的自由占有。互联网如同现实的社会一样,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与交往,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的交往组织机制。
    关键词:
  • 互联网文化与中国文化互构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要素有关。社会文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了选择某种技术的标准和使用技术的方式;同时,技术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层次及其发展过程。毫无疑问,与科学技术相伴随发生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对所处的时代文化进行着解构,又同时建构着新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
  • 互联网的变革与网络思想动态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媒介作为一种沟通的平台或中介,不仅影响着社会交往和互动的模式,也改变着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从历史上看,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带来社会交往模式,甚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巨变。从农业社会的口语和文字媒介时代到工业社会的印刷和电视媒介时代,再到信息社会的电子和网络媒介时代,每种媒介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构社会交往的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
  • 互联网:舆论和利益表达的新方式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在舆论和利益表达方面的优势也已逐步显现,但是,网络社会要想成为真正的公共领域,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秩序,并最终通过网络实现对社会结构的改造,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 网络群体运动与虚拟社会管理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章将着重研究与探讨网络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属性与特质、现状与特征、基础与原因、发生发展机制、外显的谱系、重要的发展、文化反思与对策建议等。从习近平总书记南方视察的微博直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政府发挥网络建设性、创造性作用的新思路。笔者始终认为,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网络群体运动与虚拟社会的本质,是正确决策的基石,否则只会文不对题、药不对症。
    关键词:
  • 互联网新媒体事件的文化解读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社会运动的发生往往被认为是由于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匀而导致的行动者的理性行动,互联网新媒体事件的文化解读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反映论”。由于新媒体事件是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产生的,以象征性的“抗争性对话”为表达方式的独特事件类型,传统的社会运动理论在解释力上显得有些不足。因而,要对新媒体事件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需要一种更具文化倾向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