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黄达远
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
个人简介: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领军学者”,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丝绸之路与欧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欧亚民族与文化研究、疆域理论、中亚与丝绸之路区域研究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多项省部级项目。出版专著《区域视角下的西北:地缘与空间中的游牧、农耕与绿洲》,作为第一主编合编有《区域视野下的中亚研究:范式与转向》《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性道路》等。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部分文章和观点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古代史年鉴》和中国社会科学网、澎湃新闻网转载。

  • 区域视角下的西北
    黄达远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书以中国西北为例,以地缘与空间视角下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互动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了中国的世界性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性。首先,本书通过多元互动的空间视角,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性视角进行观察,反思了边疆研究。其次,本书在拉铁摩尔“亚洲内陆边疆”研究的背景下,关注到“过渡地带”对于中国历史的中心意义,反思了海洋与大陆的双重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话语与书写。
  • 欧亚时空中的“西北”:以农耕、游牧与绿洲的互动为中心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是对“西北”地区的重新认识与反思。首先,本文介绍了近代以来的游牧社会历史的“黑洞”和历史的缺位,指出西方“区域研究”的局限性。其次,本文介绍了以游牧区与农业区互动的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文明交往体系,以及以欧洲文明为中心的全球化体系,并二者的互动与作为区域的“西北”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论述了接续中国处理“游牧社会”的历史经验,强调要以绿洲、农耕与草原地缘关联性的视角,重新思考中国的世界性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关键词:
  • 区域史视角与边疆研究:以天山史为例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关注区域史视角与边疆研究,并以天山史为例具体加以阐述。首先,本文梳理了清朝以来关于天山的历史叙事。其次,本文基于区域研究视角,进一步分析了天山的商路交通网路,提出以商路的各级中心形成的市场体系是一种与农业地带具有明显差异的区域体系,可提供一个观察新疆区域史的新视角。最后,本文提出以商路市场层级为中心可识别出不同的区域,分出不同层次的区域史。
    关键词:
  • 多维视野下的“西域”:以1759~1864年的天山史为例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以1759~1864年的天山史为例, 展开多维视野下的“西域”研究。首先,本文指出,近些年来区域史观越来越多地引入内亚研究。其次,本文将区域观与事件史相结合,从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天山区域时空的影响中,从不同的区域结构解读事件结构,理解天山的复线式叙述。最后,本文对天山区域史加以再诠释,呼吁以一种“区域史”观来叙述天山史。
    关键词:
  • 边疆“核心区”建设中的族群与国家——以乾嘉时期伊犁开发为例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关注边疆“核心区”建设中的族群与国家,并以乾嘉时期伊犁开发为例加以具体阐述。首先,本文指出,伊犁是整个清朝北方边疆防御体系最重要的支点,内外之防与中外之防并重,是“新疆第一重镇”。其次,本文考察了清朝时期国家权力在边疆的象征以及民生建设的“内地化”。最后,本文概述了伊犁作为核心区的特色,说明了伊犁核心区建设的特殊模式。
    关键词:
  • 清代中期北疆城市崛起的动力机制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关注清代中期北疆城市崛起的动力机制。首先,本文介绍了清廷经营新疆的“以北制南”策略,概述了北疆城市兴起的过程和“城乡一体”的特殊城市形态。其次,本文概述了北疆商业市场机制形成与城市体系的新变化。最后,本文指明了北疆农业新垦区开发在新疆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 多重复合的绿洲空间与“内陆边疆城市”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关注对于内陆边疆城市的重新理解和反思。首先,本文强调要从人地关系视野还原“边疆”的区域性,探索不同城市演进路径与特征。其次,本文描述了绿洲城市的复合型空间形态。本文指出,绿洲城市是一种复合型的空间形态,绿洲社会空间呈现游牧、乡村、城市并行发展又相互补充的体系。最后,本文介绍了连接农牧两大系统的绿洲城市的重要作用,并论述了“内陆边疆城市”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 边疆的空间性:“区域中国”的一种解释路径——基于“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的思考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基于“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探究边疆和“区域中国”的解释路径。首先,本文概述了民族主义史学范式的内在困境,指出民族主义史学范式存在整体史观的缺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历史整体过程和面貌的呈现。其次,本文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性”中的“区域观”,指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意义。最后,本文提出了边疆的空间性与“区域中国”的解释路径,强调要在区域的不同的时空面向下讨论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关键词:
  • 边疆、民族与国家:对拉铁摩尔“中国边疆观”的思考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是对拉铁摩尔“中国边疆观”的理论思考。首先,本文阐述了中拉铁摩尔边疆理论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理论特色及其重要影响。其次,本文认为,拉铁摩尔开辟了一个从中国内部多元文化主义视角来考察中国历史的思想取向,从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大中国”概念。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拉铁摩尔“中国边疆理论”的几点思考,指出这一理论的重要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 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拉铁摩尔的新疆史观述评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主要是对拉铁摩尔新疆史观的述评。首先,本文介绍了拉铁摩尔关于“长城-天山”过渡地带的研究,指出他为认识新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本文介绍了拉铁摩尔在商路路线变迁动因方面的探索,并指出古道是中原农区、草原、绿洲三种力量的交会线。最后,本文概括了拉铁摩尔认识新疆的启发意义,并强调新疆是变迁中的历史。
    关键词:
  • “长城-天山”商路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东西轴线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长城-天山”商路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东西轴线。首先,本文介绍了拉铁摩尔观察中国历史的新颖视角,并将其总结为“历史地理研究法”。其次,本文介绍了“动态边疆”与“长城-天山”的空间整合,以及“长城-天山”商路与国家建设的东西轴线。最后,本文借助拉铁摩尔讨论经济区与战略区的关系,发现了帝国时期整合疆域的努力,并概述了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性”的讨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