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吴敏
机构:
个人简介:

吴敏 安徽枞阳人,珠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科文卫外侨宗委员会委员,现任职于珠海市博物馆。曾就读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师从许永杰教授学习聚落考古学。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人力资源经济师。致力于聚落考古、珠海地方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发表《珠海斗门汉坑村牌坊考》《乘十九大东风建设好唐家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多篇论文。

  • 凤山楼
    吴敏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凤山楼村位于广东省饶平县黄冈河下游,村落始建于明末,沈氏聚族而居已历十九代。凤山楼村保存完整,曾在不同时期屡次扩建,自西向东和向北呈块状分布。民居、祠堂、庙宇等呈现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风貌,清晰地反映出村落历次扩建与改建的轮廓线。各类乡土建筑保存良好,并且仍在发挥居住、祭祖、敬神等作用,村落家族文化传统代代传承,深入人心。本书以聚落考古学的方法为视角,对建筑进行类型学梳理,建立村落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框架,通过对物质层面静止的建筑、场域,以及精神层面动态的仪式、习俗等进行考察,做出详细的历时性演变和共时性分析,探讨人地关系、祠堂墓葬、家族文化传统等对凤山楼村聚落形态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 凤山楼聚落考古研究绪论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是凤山楼考古研究的绪论,记录了作者 作为“黄冈河流域考古人类学调查队”主要成员,参加为期近4个月的考古学与人类学调查的过程。
    关键词:
  • 山海之间潮与客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介绍了凤山楼村的生态与人文环境。生态方面,凤山楼村位于潮州市饶平县境内的东南部,联饶溪从凤山楼村南面农田穿流而过,呈“U”形走势。凤山楼村属县中部丘陵温暖适雨气候区,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暖、雨量较充沛、 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但也有低温阴雨、雨季内涝、寒露风、龙舟水、夏秋季狂风暴雨等不利方面。人文方面,饶平秦汉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之后经历代建制沿革变化,于1991年划归潮州市管辖至今。商末周初时饶平境内有人类聚集,汉武帝时起有移民迁入,隋唐之际已是“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的景象,明清以后,饶平居民主要为汉族。饶平县北有发达的客家文化,南得独厚的海洋文化的资源,由此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
  • 凤山楼探源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对凤山楼村进行了楼名、迁徙路线、表谱世系的探源。据《凤山楼沈氏族谱乡志》记载,凤山楼村于明崇祯三年(1630)创建。今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科下村是凤山楼沈氏的迁出之地,始迁祖南涧公与其父兄、妻子等从科下村出发,共同踏上以广东饶平为目的地的播迁之路。而在此前更久远的过去,约在明英宗或代宗年间(1436~1464),福建科下村始祖覆云公,正是从广东饶平迁往福建,迁出地北距凤山楼村53千米,即今饶平县新丰镇沈屋村。 覆云公迁出时,沈屋村由其兄肇丰公及其后裔留守,累世聚居。至今,沈屋村仍保持着单姓血缘村落的完整性。明崇祯三年,南涧公及其若干代近亲属组成的大家庭,遵循沈氏以整房为单位迁徙的传统,成为在饶平开创新村落的主要力量。他们卜居山脚,结茅而居,开垦耕耘,男女繁衍,化荒丘为乐土,发展成为沈姓血缘村落,几易村名,传至第十九代。
    关键词:
  • 围楼筑屋居凤山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介绍了凤山楼村的民居、祠堂、庙宇和其他建筑的分布情况。以平面形制为标准,可以将凤山楼村的民居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环形民居、纵长方形民居、三合院民居、四合院民居。环形民居的平面由居住单元沿着圆周围合而成,有单 环、双环乃至三环相套,称为围楼、土楼、围寨,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类型之一,也广泛分布在粤东北客家地区和闽西、闽南。纵长方形民居不仅是凤山楼村建造数量最多的民居,也是饶平各镇街使用最为普遍的民居形式,潮汕地区称为“竹竿厝”,平面为纵向单开间,厅房合一,一户一间。三合院民居平面呈“凹”字状,潮汕地区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爬狮”或“下山虎”,中部为厅堂,两端为卧室。四合院民居平面呈“口”字形,潮汕地区称之为“四点金”,它在三合院民居平面基础上加一前座,中间开设大门,两边作为居室,中部形成天井。
    关键词:
  • 凤山楼村形态演变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介绍了凤山楼村的历史形态演变。凤山楼村的前身是鸟仔寮村,再向前追溯,还曾取名庵前村,都是沈氏聚居的血缘村落,脉脉相承。这三个名称,恰好与村落地址的三度变迁一一对应,即1630年定居于后头山坡时,用名 “庵前村”;在山脚建造围楼,山坡与山脚两处居住址并存与使用时,村名“鸟仔寮村”;当山坡居住址焚毁时,以楼名作为村名,“凤山楼村”沿用至今。村落名称的改变,映射出村落地址由山坡向山脚迁移的巨大空间变化。不同的村名,还反映出村落肇基—扩张—收缩的三个重大历史节点,以及营建方式的不同。肇基之时建造茅寮,各家各户独立居住;扩张之时举族共建夯土围楼,出现大型建筑物;收缩之时,合族集居,在凤山楼休养生息。
    关键词:
  • 人地关系与聚落形态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讨论了凤山楼村的人地关系与聚落形态。自创建村落迄今,三百多年中,凤山楼村历经自然环境的缓慢改变,人地关系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凤山楼沈氏对于村南联饶溪的改造、村北水利设施的建设,尊重自然规律,趋利避害,积极应对。沈氏先祖在山坡居住时,居安思危,谋划在山脚建造凤山楼,是对人地关系重新认识的明智之举、应时而变的深谋远虑。对于农业用地,凤山楼村致力于南部和西部水田以及后头山坡林地的垦殖对于作坊区的规划布局,不仅以便利于生产经营为考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池塘的兴建,不仅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也有益于调节村落小气候和景观美化。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的村民将旧屋拆除,原地 兴建三层混凝土楼房。
    关键词:
  • 祠堂墓葬与聚落形态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介绍了凤山楼村的祠堂墓葬与聚落形态。凤山楼沈氏家族由家庭、房派、公派、房族、家族五个层次构成,呈现金字塔形结构。位于金字塔顶部的是以沈氏宗祠为象征的沈氏家族。村内每一个家庭都归属于某一房派、公派、房族,同属凤山楼沈氏家族。凤山楼村祠堂建筑蔚为大观,是沈氏血缘村落最重要的物质遗存之一,直观反映出家族血缘结构。凤山楼村共建有13座祠堂,其中8座祠堂已荒废,完整保存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祠堂有5座。祠堂分布方面,最早建成的沈氏宗祠位于村落以西,最晚建成的沈氏祖祠位于村落以东,其余祠堂分布在东西之间。
    关键词:
  • 家族文化传统与聚落形态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介绍了凤山楼村的家族文化传统与聚落形态。沈氏聚族而居,营建祠堂,纂修族谱,祭祖敬神,兴办教育,是型的宗族村落。实行土地改革后,取消“公地”开发制度,“公田”被重新分配给村民,族产不复存在,宗族共有经济消失。时至今日,凤山楼村仍旧是沈氏单姓血缘村落,沈氏一族继续着对这片土地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保存和延续自身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以凤山楼村的物质遗存如祠堂、墓葬、庙宇、书屋等为载体,与物质遗存密不可分的祠祭、墓 祭、游神等传统习俗相沿不废。将祠堂与宫庙作为学校,不但令其得到更好保存,发挥以礼制心、垂裕后昆的作用,也能够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礼制建筑的保存和文化习俗的传承,特别是近50年来村内通婚等,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凤山楼村继续保持整体性强、对外封闭、内部紧密联结、以凤山楼为村落中心的团块状村落形态,延续血缘家族的完整和独立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