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实践研究的两种可能:治愈与关顾的选择

作者:
何国良
出版日期:
2019年3月
报告页数:
60页
报告字数:
78727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十七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只带着一个简单的目的:说明若要理解社会工作知识,就要回到实践,回到历史。本文希望再次理解一下“社会”这个词语的历史意义,然后检视这种“社会”的真义又是否能够帮助勾画出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及权责。本文指出,“社会”存在于“国家”与“国人”之间、“公共”与“私人”之间,它有自身运作的逻辑及法则。这个历史发展,可称为“社会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he social)。社会工作本质存在着两种取向:“关顾”(care)及“管控”(control)。这两种取向互相矛盾,却又无法回避。社会工作者是通过一种“非官方形态”(informality)(或非正式性)与案主或受助人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进入案主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通过建立一种“关顾”(care)的关系,以得到案主的信任,令案主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意见。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介入时,亦以“商议”(negotiation)作为重要手段。为加强社会工作的客观性及合法性,科学为本的“治愈”(cure)功能却成为主调,社会工作学者大量引用社会科学知识帮助社会工作塑造专业形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的“治愈”功能又再受到挑战。有学者希望发展及采用“实践研究”证明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在这方面,“关系为本论”和“批判实在论”的努力得到关注;与此同时,亦有“诠释论”和“人文关顾论”推广“人文关顾”在社会工作中的原义,要以研究实践的成果重拾社会工作的“关顾”本质。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社会工作重视这四个理论背后的实践使命。

关键词:

批判实在论关系为本论人文关顾论

作者简介:

何国良: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资深研究员、副教授;早年的研究集中于创建专业的实践研究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设计工作坊,让学员在实务过程中由知识消费者转化为知识创作者;近年来,研究重心转向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为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培训。曾为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举办为期一年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课程,相关论文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文章目录
·社会工作为何称为“社会”工作?
以治愈为目的的实践研究
  • (一)“关系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Relationship-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 (二)“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
以关顾为目的的实践研究
  • (一)戴比思(Dybicz)的“辩证方法”(Dialectic Method)/“诠释论”(Hermeneutics)
  • (二)“人文关顾”(humanizing care)的实践理论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