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红升
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

1977年生,201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口流动、家庭变迁、儿童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等近10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

  • 乡城流动中的中国男性婚姻挤压
    刘利鸽 靳小怡 刘红升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近年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研究强调治理的各要素对于绩效的影响。公共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是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们对于我国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调节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配置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以及最终实现公共利益都具有影响。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1980年开始发现的性别失衡问题带来的女性缺失和男性婚姻挤压等社会后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公共安全。性别失衡问题不仅仅是人口问题,更是我国公共部门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管理问题之一。性别失衡的公共治理旨在扭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它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公共管理领域和实现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之一,体现了政府公共部门履行人口发展战略和对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的政府职责。经过近10年的治理,性别失衡的治理已经初显成效,它不仅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公共治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研究性别失衡问题,但是,近年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分析、治理要素的分解、治理实践的分析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虽然已有研究从公共治理要素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但具体影响机制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究的少而浅的论题。因此,在我国公共部门的性别失衡公共治理研究领域,亟须建立公共治理理论基础,同时无论是在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深化。
  • 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靳小怡 刘红升 合著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便已成为中国人口社会发展领域亟须解决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因父母外出务工,亲子两地分居,农村留守家庭结构受损、功能弱化,亲子关系发生改变,可能呈现不同特征,产生不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身陷不利情境中,其中,一些农村留守儿童遭遇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同样身处不利情境,却能良好适应、积极发展,积极心理学用心理弹性概念来解释这种逆境适应现象,心理弹性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转向。因此,在人口城乡流动背景下,系统研究流动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现状与类型及其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于2015年在河南省平顶山市Y县和2016年在陕西省汉中市CG县和NQ县的学生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与类型及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旨在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工作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人口流动背景下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类型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分析框架。在系统论证心理弹性相关理论的本土适用空间、全面收集人口流动和亲子关系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量化经验证据、具体介绍人口流动多维特征和亲子关系现实状况后,构建了适用于解释人口流动背景下亲子关系类型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分析框架。框架综合考察父亲、母亲和儿童三类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的影响,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人口流动时空特征的不足。框架重点纳入流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视角,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亲子关系的不足。框架从多元维度来全面测量亲子关系,克服了以往研究测量维度单一的片面性;引入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基于多元维度的特征分析,识别亲子关系的潜在类型,有利于刻画其整体性面貌、揭示其本质性影响,克服了以往研究的方法局限。框架选择人口就地就近流动和异地流动来分别呼应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基于不同人口流动模式下父母的亲子关系类型及其组合的群体差异分析,论证了深入研究不同人口流动模式下亲子关系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的必要性,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城镇化背景的不足。第二,发现了人口就地就近流动模式和异地流动模式下流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的五种亲子关系类型及八种典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均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以往研究对亲子关系重视不足,本研究纳入了亲子关系研究视角,丰富了亲子关系测量指标,识别了亲子关系潜在类型,并配对了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发现了流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五种亲子关系类型,分别是“亲密且强功能型”、“亲近却无功能型”、“中间型”、“疏远但强功能型”和“疏离且弱功能型”;流动父母之间存在八种典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五种亲子关系类型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亲密且强功能型”父子关系占比明显低于母子关系,“亲近却无功能型”和“疏离且弱功能型”父子关系占比却明显高于母子关系;人口就地就近流动和异地流动模式下亲子关系类型、父子关系类型、母子关系类型及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均存在显著群体差异,人口就地就近流动模式下“亲密且强功能型”和“疏远但强功能型”亲子关系占比均明显高于异地流动模式下,“亲近却无功能型”和“疏离且弱功能型”及“中间型”亲子关系占比明显低于异地流动模式下;就地就近流动父母中“父亲亲近却无功能型-母亲亲密且强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占比最高,异地流动父母中“双亲疏离且弱功能型”的组合占比最高;人口就地就近流动模式下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状况在总体上明显好于异地流动模式下。第三,发现了人口就地就近流动背景下由父子关系类型、母子关系类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外部环境因素。以往研究忽略了就地就近流动父母的流动特征和亲子关系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就地就近流动父母回家频率和父亲流动距离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支持力和总弹性,而父母初次流动时间显著影响其个人力;“疏离且弱功能型”亲子关系或“双亲疏离且弱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对其心理弹性最为不利,属风险因素,“亲密且强功能型”亲子关系或“父亲亲近却无功能型-母亲亲密且强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对其心理弹性最为有利,属保护因素;父子关系类型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大于母子关系类型;亲子关系类型对个人力的影响较小,对支持力的影响较大;父母和睦、同学友好、老师关心和家校互动有利于其心理弹性的提升。第四,发现了与人口就地就近流动背景下相比,人口异地流动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父母流动距离、父子关系类型、母子关系类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父母关系、老师关心程度、老师家访频率、朋友支持程度和兄弟姐妹的显著影响较为有限。以往研究忽略了不同人口流动模式下父母流动特征和亲子关系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父母异地流动者的心理弹性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体现在个人力上;父母流动特征方面,仅流动距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亲子关系类型方面,“疏离且弱功能型”亲子关系或“双亲疏离且弱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是最大的风险因素,而能起保护作用的也仅有“疏远但强功能型”父子关系或“父亲亲近却无功能型-母亲亲密且强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父子关系类型的影响大于母子关系类型,但仅体现在“疏远但强功能型”父子关系;除了父母关系、老师关心程度和家校互动以外,朋友支持程度对留守儿童总弹性的显著正向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 乡城流动中的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绪论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中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目前中国已经是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国家之一,男性过剩和男性婚姻挤压等问题已经出现。
    关键词:
  •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节从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生存环境与个体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 样本选择与数据采集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书所使用的数据包括厦门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和“百村系列调查”数据,以厦门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为主,“百村系列调查”数据为辅。厦门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为直接研究城乡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提供了有利的数据资源。“百村系列调查”为全面了解大龄未婚男性在中国的分布、深入分析城乡流动给大龄未婚男性带来的影响以及探索婚姻挤压对个人和社区安全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本章将重点对厦门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进行介绍,并对“百村系列调查”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
  •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整体分析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频繁的城乡人口流动和女性婚姻迁移导致男性婚姻挤压现象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已有研究对留守农村的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环境与微观个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多生活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性别比失衡严重的农村,他们自身的条件也较差,普遍具有经济状况差、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等特征。很少有研究使用定量的中观数据和流动视角对大龄未婚男性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流动的大龄未婚男性在人口、劳动就业、生活状况等方面具有哪些特征有待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环境和流动大龄未婚男性的基本现状与特征,本章将基于“百村系列调查”数据和福建省厦门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纳入性别、婚姻和流动的视角,通过分析揭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整体特征和个体特征。
    关键词:
  • 婚姻挤压对客观社会支持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章主要研究城乡流动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现状以及婚姻状况对其社会支持的影响,尤其关注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维视角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现状的比较分析,农村男性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
  • 婚姻挤压对感知社会融合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章主要研究城乡流动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的感知社会融合现状以及社会支持对感知社会融合的影响,尤其关注婚姻挤压背景下流动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感知社会融合状况以及社会支持对其感知社会融合的影响。本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维视角下农村流动人口的感知社会融合现状的比较分析、社会支持对农村男性流动人口感知社会融合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 婚姻挤压对婚姻缔结与婚姻质量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下的女性缺失会造成初婚市场中的男性婚姻挤压,其潜在的人口社会后果可能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男性婚姻挤压将迫使中国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和行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两性关系和婚姻质量,对中国农村人口的婚姻家庭产生深远影响。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而由近30年来持续升高的出生性别比所引发的婚姻市场中男性过剩对婚姻市场的冲击问题,在城乡流动人口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本章分别从婚前和婚后两个方面,探讨婚姻挤压对婚姻缔结和婚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 婚姻挤压对生育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加剧了婚姻挤压的态势。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在与他人或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不平衡,即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当人们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时,更可能产生违背社会规范的想法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婚姻挤压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处于弱势地位,在婚姻市场上是遭受婚姻挤压的高风险人群,在经济和社交方面也更容易产生较强的相对剥夺感。关于流动人口生育偏好的已有研究很少纳入婚姻挤压和相对剥夺感的视角。本章将以这两个视角揭示在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偏好是否会受到成婚困难和相对剥夺感的影响。
    关键词:
  • 婚姻状况对养老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老年学研究主要关注养老意愿、代际支持以及父母生活福利等问题,而对性别失衡带来的农村养老问题关注较少,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及其父母是老年学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人群。在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关于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流动人口养老观念与行为的影响更是鲜有研究。遭受婚姻挤压的农村人口在城市的融合过程中,养老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哪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章从性别、代际、婚姻、区域和人口流动等视角出发,综合分析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类型农村流动人口的养老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差异,并探讨婚姻挤压给中国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 婚姻挤压下社会支持对心理福利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章主要研究城乡流动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的心理福利现状以及社会支持对其心理福利的影响,同时重点关注同期开始的婚姻挤压背景下流动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心理福利状况以及社会支持对其心理福利的影响。本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维视角下农村流动人口的心理福利现状;社会支持对农村男性流动人口抑郁度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农村男性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