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云
机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
个人简介: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就业创业和社会政策研究工作。长期负责就业形势分析,开展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状况调查。在就业与经济关系、就业与人口发展、就业制度改革、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规划、创业带动就业、数字经济与就业、新就业形态、就业结构性问题、青年就业、就业扶贫等方面开展数十项课题研究。系列研究报告为政府研判就业形势和研拟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发表论文百余篇。合著编写《当前就业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就业发展报告》(就业蓝皮书)等著作20多部。

  •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6
    赵联飞 陈云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经济形态、产业格局、业务流程的深刻变革,以互联网营销师、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电竞选手为代表的各类新职业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新业态的产生而出现,且群体规模逐渐扩大。青年在新职业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总体来看,在从事生活服务业的新职业人群中,92.13%的新职业人群的年龄在40岁以下,新职业从业者中“80后”达到90%。由于职业特性和职业需求的差异,依托互联网的新职业还具有一定的性别聚集性,在几类较为主流的新职业中,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和电竞从业者以男性为主体,而在网络上从事住房租赁的房东则以女性为主。同时,从事各类新职业的青年群体的教育程度呈现一定分层。有数据表明,大专及以上从业者的比例为68%,高中、中专/技校从业者的比例为25%,初中及以下从业者的比例仅为7%。约有66.57%的新职业青年基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在2000~10000元;还有24.59%的新职业青年属于高收入群体,平均月收入超过10000元。新职业伴随着新就业出现。就业市场培育问题与劳动保障问题是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同等重要的两个问题,也是目前亟待找到发展方向的政策问题。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格局,其本身也创制了新的劳动力市场,即劳动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可以依托这一全新“场所”。在该市场中,传统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特性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于新职业就业形式灵活,用工关系复杂多元,部分难以纳入现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调整范围,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凸显。此外,新经济、新就业的出现对政府监管和法律政策框架都提出新的挑战。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降低企业合规成本,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新业态,优化、完善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平台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为新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政策条件。在省市和县级层面,如本书中提到的广东深圳、浙江金华、重庆奉节,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新就业的发展。不同类型新职业群体的自我社会地位评价存在明显差异,新职业的不稳定性、职业保障的不完善性、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主要影响因子。在新职业群体内部,对文化资本和技能资本占有情况是不同类型新职业群体自我社会地位评价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拥有较少文化资本和技能资本的新职业群体对自身的社会地位评价较低。新兴职业已经融入并显著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职业群体也应该获得与职业角色相匹配的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可。研究者建议政府加强对新群体职业成长的指导和保障,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知识产权、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扩大新职业群体的社会参与,以此来提升新职业群体的职业声望。新职业群体的发展除了与产业有关,同时还与高校、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行业协会应该超越个别市场主体的特殊利益,关注行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并就此展开市场主体、政府监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大众之间的协调活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全方位对接新职业市场,充分发挥高职办学特色,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新职业启示了未来就业市场发展的方向。当前,这一新职业群体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进一步加快专门立法,结合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机制建设,提升新职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水平,建立健全新兴职业监督管理机制,加大新职业群体的职业培训力度,促进新职业群体的健康发展。由于青年是新职业群体的主力军,保护青年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 2017年中国就业形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2017年,中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市场供求动态平衡、企业用工和群体就业基本稳定。2018年就业形势将保持总体稳定、稳中有进的格局,但仍需要关注劳动力市场供求减弱、局部失业风险仍存和部分群体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要求,本文用数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并针对提高就业质量提出了政策建议。
  • 2018年就业形势与未来展望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2018年,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增长带动和各项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支撑下,我国就业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在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就业形势也出现局部承压,部分指标走势趋弱,下一步不确定性增加的局面,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 当前就业形势与未来展望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产业、区域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也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等问题。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和劳动力供给“双下降”是就业的基本前提条件;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未来就业工作的主格调;大众创业创新是就业增长的新动力。
  • 我国就业结构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高供给下的招工难”与“高需求下的就业难”同时并存,并在产业、城乡、区域、群体、素质以及劳动力内部等多个维度和层面表现出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转型期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公共政策与服务不足以及社会观念滞后于实践发展等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要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促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培养大量高质量技能人才;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市民化进程;实施援助和开发并重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建立多方参与的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合作机制;实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