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静
机构:中华女子学院
个人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长期关注农村工作、妇女工作和农转居的社区工作,致力于性别研究和推动实务工作者的行动研究。编著有政
治理想与现实冲突——女领导干部生命故事研究》《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经典读书札记》《在地人形——农村社区组织工作探索》等。

  • 悄然而深刻的乡土变革
    杨静 编著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实践知识是另一种品质的知识。实践者是实践知识的创造者,因此也应该是他们所创造的实践知识的书写者。本书呈现了一批多年来扎根于农村/牧区的实践者书写的推动了乡土变革的实践知识,为当下正在迅猛发展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本书也呈现了这些实践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这更值得学习和传承。
  • 我们的知识观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命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确,如何创造改变世界的知识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思考的问题,更是当下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一些学者引入实践研究、证据为本等比较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生产的研究方法,以期能够解决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区别、理论和实践有效对接并促进实践、生产达到改变目的的有效的知识等问题。但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由研究者(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研究者)发起和完成的。因为人们深信:只有受过一定学历教育和严格训练的人才具备“研究”能力,所以“研究”必然是研究者们做的研究,自然书写者也必然是研究者。与研究者主导完成的书写不同,本书案例的撰写者(除李大君外)都是“非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和机构”的实践者本人或者团队成员。之所以这样安排,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对基于各种缘由(性别平等、环境保护、反贫困、合作经济)长期(近二十年)开展的本土性农村/牧区社会工作进行回溯、梳理和凝练,生产为了“改变”服务的知识;第二,呈现实践者知识的品质以及在实践知识生产过程中,研究者的协同探究作用;第三,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牧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务领域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本土性实践案例,提醒他们重视本土的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解决当下中国农村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参看和借鉴价值。因为我们相信:实践者生产的“实践知识”相对于研究者的“学术知识”是另一种品质的知识;实践者即研究者,同样是知识生产者,研究者发挥协同实践者探究的作用;实践者生产知识的目的是服务于改变。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建设首先要立足于理解和积累本土社会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
    关键词:
  • 青海省玉树州金巴二十年反贫困实践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玉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兼营的地区,千百年来,藏族人都过着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牦牛是牧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牦牛奶能制成日常所需的奶制品,牦牛肉为牧民提供热量,牦牛毛成为牧民所住的“黑帐篷”,牦牛粪便是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燃料。此外,耕地也需要牛。
    关键词:
  • 什么是专业性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这一章和第一章“我们的知识观”的观点是相呼应的。如果我们承认实践者的知识也是一种有品质的知识,那么我们掌握的哪种知识才是专业知识?哪些人可被称为专业人才?本书所呈现的本土性案例是否具有专业性?
    关键词:
  • 提升实践者的对话能力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本篇演讲的演讲者强调沟通对话、相互交流,将我方与他方的经验进行对接,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发挥群众主体性,才能在乡村中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实现真正的社会治理和文明。
    关键词:
  • 教育以超越——以个案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为例
    出版时间: 2006年08月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以超越——以个案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为例。包括个案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批判教育学和批判课程论,教育者的行动——理论和实践的联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