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方文
机构:北京大学
个人简介:

1966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

完成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8、2011年)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3、2008年),出版和发表《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和《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论著。

获得奖励如下:《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8月);《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11月);《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5月)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提名奖(2008年5月)。

  • 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
    方文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立足于本土行动的研究实践,催生了“文化自觉”的信心和勇气。一种以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从21世纪开始焕发生机。其理论抱负不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冲动,也不是为西方模型提供中国样本资料,而是要真切地面对中国的变革现实,以系统描述、理解与解释置身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逻辑和机制。铸就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必须直面转型社会紧迫的社会心理议题。本书介绍了集体记忆传递、社会表征论、认知失调论、制度民族志和希金斯的理论体系,并对群际不平等、儿童贫困表征、身高制度和分化的未来生活预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