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邓智团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本书副主编,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200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上海社会科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与区域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近年侧重于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科学学研究》和《上海经济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6)
    张剑涛邓智团 苏宁 副主编 ; 屠启宇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本年度报告确定“丝路城市”为2016年度主题,源自于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获得广泛的国际关注和响应。该倡议的精神旨在连接全球的“南”“北”板块,应对新千年发展目标与全球增长的新努力,预示着从基于单向发展援助、备受争议的“华盛顿共识”干预下的传统南北关系,开始向供需衔接、市场互补、全球化深化的包容性南北关系转变。从区域与空间节点布局上看,这一构想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对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也将为沿线国家、区域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并为世界城市新板块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长期以来,世界城市网络基本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作为主要节点和要素流动枢纽,城市网络的板块属性被忽略。而“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世界城市网络新板块的重要视角,即欧亚大陆“世界岛”腹地的新兴城市板块——“丝路城市”。今天,我们讨论“丝路城市”,是对历史意义上的丝路沿线驿站、口岸、城市的集成和超越。继承的是城市在多元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互通,科技和思想传播意义上的门户枢纽功能和开放包容的精神风尚;超越的,主要是空间范围和交流深度方面。传统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路所涉及的还主要是欧亚大陆及部分东南亚和北非地区,并以商品流通(丝绸、香料)为主。今天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在范围上,直接的参与国就延展到了欧亚北美大洋等洲;在深度上,原材料、制成品、资金、服务、信息、人员、文化、适用技术,乃至发展经验与治理理念都是交流讨论的事项。从地缘视角上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发展必然带动一批沿线城市作为联系枢纽、控制节点而加速发展崛起。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次内涵在于关注沿线区域和城市的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这就使得“丝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城市间网络体系的建构,从而使这一城市群体必须共同塑造网络属性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丝路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同时各地区的城市普遍面临大城市病、“伪城市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丝路城市”间通过网络互动合作解决城市与区域的发展问题,树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便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丝路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区域性差异,也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城市群体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例如,根据2012年全球化与世界城市(以下简称GaWC)排名,在273座中亚城市中,仅有两座城市能够入选世界城市行列。而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南亚,拥有30万人口以上城市有239个,其中有12个城市入选GaWC。这种差异性,反映了“南方”世界的城市网络尚不完善,这也带来相关城市在提升自身能级方面的潜力和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丝路城市”作为新的国际城市群体,也为我们进一步归纳本报告长期聚焦的“国际城市2.0”的升级路径提供了新的课题。本报告提出的“国际城市2.0”概念,在于关注国际城市发展内涵和外延的双重提升,其关键之处在于对传统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理论的修正与反思。本年度的报告对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一带一路”区域“丝路城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发现发展中区域和新兴市场区域城市的经验和规律,以期寻找与西方城市主导的世界城市网络不同的城市互动模式,并对广大“南方”区域的城市发展思路有所助益。
  •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5)
    张剑涛邓智团 苏宁 副主编 ; 屠启宇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整整20年前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全球贸易体系开启了新时代。20年间,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构建了一张全球生产网络。各大洲的一大批城市因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担当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资金流动的枢纽节点作用,而崛起成国际城市、世界城市乃至全球城市。2015年的全球格局中,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20年来最为重大的重构。林林总总的区域贸易安排所酝酿的是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体系,其核心诉求就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等给予各类创新以更高的尊重与保护。与之呼应,全球经济的纽带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一批主要担当信息流动、知识流动和人才汇集枢纽节点的城市正在崭露头角。我们把这些城市称为“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它们将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新标杆。2010~2014年的短短4年间,根据澳大利亚咨询机构2thinknow的测算,全球范围进入国际创新中心城市评价视野的城市已从330余个增长到440余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已然展开。然而,世人对于塑造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规律还知之甚少,国际创新中心城市显然不是单纯加大创新投入或照搬创新体系就能够塑造而成的。创新功能的发育实际上涉及整个城市的再造。这恰恰同本报告撰写伊始所提出的推动城市整体升级、打造“国际城市2.0”的思路相吻合。2015年度本报告再次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并撰写了近40个案例,以期为各城市开展面向创新的新征程提供镜鉴。
  • 丝路城市——世界城市网络新板块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该倡议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发现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欧亚大陆“世界岛”腹地出现的新兴城市板块。其中的门户城市和通商城市可被称为“丝路城市”。本文主要从世界地缘经济新变化的视角,归纳总结了“丝路城市”的概念、特点,以及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对这一城市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主要贡献,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文中指出,“丝路城市”概念是对世界城市体系理论的修正和补充。“丝路城市”作为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发挥了沿线国家主要增长极和地缘经济新发展区域的战略功能,其在“一带一路”中处于网络骨干的地位,并在供需匹配和国际治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群体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战略功能,其发展依托于沿线区域的城市间网络建构。“丝路城市”的发展也要面对历史与现实、规模与功能、板块与网络等多方面的落差,同时还要面对过度城市化、单一城市过度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有限等诸多挑战。在理论归纳的基础上,文中对南亚、中亚、东南亚、西亚等重要地理板块的“丝路城市”进行了区域板块的特征分析,并总结出“丝路城市”发展的主要需求及中国城市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 国际城市综合能力分化减缓与创新能力极化趋强——2016年国际城市2.0指标评价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基于《国际城市发展报告》提出的国际城市2.0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综合升级能力等7个维度对所观察的40个城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升级能力、社会升级能力、生态升级能力、治理升级能力和空间升级能力整体呈现逐步趋同的态势,升级能力得分较高的城市相对较多,而涉及创新的经济升级能力和文化升级能力得分分化明显,表明当前国际城市在经济和文化间的升级能力差距有扩大趋势。综合能力趋同、创新能力极化的总体趋势,表明城市政府亟须重视经济与文化在创新方面的提升。
    关键词:
  • 伦敦科技产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改造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英国国家统计局与大伦敦市政府合作建立了首个科技行业分类系统,具体包含五个子类:数字技术、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出版和广播、其他科学/技术制造、其他科学/技术服务。并基于此分类系统对伦敦及下辖自治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伦敦及下辖自治市的科技行业就业岗位数和工作场所数均呈增长趋势,但区域分化明显,存在科技行业的中心化集聚现象。该分类系统的内涵与范畴相对我国的科技行业分类而言有较大差别,该结论的揭示,对我国大城市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有着较为直接的借鉴启示意义。
    关键词:
  • 全球重要城市空气质量监控和比较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英国环境与基础设施研究组织(AMEC)在综合考虑了国家、地理、气候、人口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后,选择了全球36个重要城市进行空气质量比较研究,并发布《全球重要城市空气质量报告》。该报告基于所比较的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的权威性和处理的一致性,以及官方的空气监测数据,设计开发了空气质量指数,用以对36个可得监测数据的城市进行排序。我国被测评的北京和上海的空气质量急需提高。
    关键词:
  • 伦敦以功能混合与可持续思路推进滨河机遇区更新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伦敦滨河地区是伦敦规划的一个跨行政区的新增长区。为了实现成为伦敦未来20年里新机遇区的目标,2015年伦敦市政府制定了《伦敦滨河机遇区规划框架(OAPF)2015草案》,以功能混合开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制定住房、就业、交通、生态和公共设施等相关举措,加快推进机遇区从潜在增长状态转变为实际高增长状态。这对当前我国城市加快推进城市空间更新有较为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 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崛起——2015年国际城市发展趋势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2015年,全球范围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词无疑是创新。创新已经从摆脱危机的政策选项之一,升格为在新一轮全球城市格局重塑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战略选项。本文围绕创新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功能以及当前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等级格局进行了介绍。特别指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城市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升级过程,实际上是国际城市2.0模式所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
  • 库里奇巴倡导“人的城市,而非车的城市”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库里奇巴(Curitiba)高达75%的人乘用公交车出行,拥有世界最高的人均绿地面积,与巴黎、温哥华、悉尼、罗马并列,被联合国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巴西人眼中的库里奇巴:城市规划好、公交系统好、垃圾管理好、环境保护好、绿地面积大。这里的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其主要依赖三大核心城市问题的解决:交通出行、绿色空间和垃圾处理。这对同样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伦敦城市交通枢纽区域整体更新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城市中心的火车站因为人流、物流复杂,其周边区域一直与混乱无序相伴随。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周边区域曾经存在同样的问题。从1996年提出开发计划,到2007年破土动工,伦敦市政府和国王十字车站所在的肯顿区实施了重要的开发计划,特别是通过文化的延续和注入。目前国王十字车站周边区域,正成为伦敦市新的充满吸引力的区域,包括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谷歌(Google)英国总部等一系列机构、企业等相继入驻该区域。这一新的对城市中心火车站周边区域的开发经验对我国城市中存在的大量的亟待再开发的火车站及周边区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