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
机构:
个人简介:

项目负责人:谢耘耕;执笔人:陈玮、张旭阳、乔睿、潘玉、姬雁楠、李天霓、秦煜人;统计分析:张旭阳、李静。

    暂无内容
  • 2014年综合民生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民生问题是社会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决定着民心所向,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公正与和谐。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随机电话号码拨号”(RDD)的抽样方法,对我国居民基本民生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月收入处于1001~5000元水平;近半数(48.5%)受访者主副食品月消费支出在501~1500元区间;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完全能够承受或者可以承受所支付的教育费用;受访者年医疗费用支出以3000元以内居多,超半数受访者表示能够承受;受访者身体状况评价普遍良好;受访者住房情况多样,农业户口受访者以自建、租赁住房为主,近半数非农业户口受访者购买了商品房;95.4%的受访者参加了医疗保险,76.5%的受访者参加了养老保险。研究发现:与5年前相比,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上升;逾八成受访者认为自身处于社会中下层;近九成受访者与家人关系融洽;受访者认为生活压力的最主要来源首先是物价上涨,其次为家庭收入、工作压力和教育费用高;近七成受访者对工作与收入满意;受访者自我受尊重程度评价较高,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自我受尊重程度处于较高水平。
    关键词:
  • 2014年幸福感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为了全面了解当今中国社会居民的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延续上年的研究思路,并将调查范围扩展至全国36个城市,对1080名居民展开电话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自己幸福感评价的平均分为7.00分。整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强;家庭和睦是我国居民幸福的主要支撑要素,而身体健康、朋友关系、个人收入对于居民幸福感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均显著影响居民的幸福感知。
    关键词:
  • 2014年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信任是社会团结的润滑剂。建构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电话调查的方法,在我国35个城市开展了居民社会信任情况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在职业群体被信任度方面,农民工、教师的被信任度最高,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被信任度最低;女性比男性更信任法官、警察、政府官员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群体,男性比女性更信任农民工等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群体。在熟人社会被信任度方面,熟人社会圈群体被信任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单位领导和邻居;60岁及以上群体最信任亲戚和邻居,20岁以下群体最信任朋友和同学;相比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受访者,中部地区的居民对同学、邻居和家人的信任度更高。在信息来源被信任度方面,居民对媒体报道、官方声明的信息信任程度较高。在新闻媒体被信任度方面,年龄越大的受访者对于电视的信任度越高,对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与身边人的议论的信任度越低。
    关键词:
  • 2014年居民阶层认同与社会流动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推动着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演化与重组,合理的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对于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电话调查的方法,对我国36个城市的居民阶层认同与流动通道评估展开了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从居民的个人阶层认同调查结果来看,五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社会中层,近四成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或下层,仅有一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中上层或以上;本科学历者和研究生学历者的阶层认同显著高于比自身学历低的居民;高收入组的居民阶层认同最高,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组居民的阶层认同偏低。从不同阶层认同的居民社会生活感受来看,社会阶层认同度越高的居民对其幸福感评价越高;中层和中上层阶层认同的居民的职业安全感显著高于下层和中下层;阶层认同越高的居民对社会公平感的评价越高。从社会流动的现状来看,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与父辈相比,其社会地位有所上升;近五成居民认为社会的流动通道畅通;学生对社会流动通道畅通度的评价较低;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其自身的社会地位会有上升;29岁以下青年群体对自己未来的社会地位上升的信心更高。在个人对阶层流动的归因方面,教育和个人品质、素养、能力被认为是推进代际流动的主要原因;逾半居民认为流动受阻主要系社会原因所致。影响个人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月收入、受挫感和幸福感;影响个人对社会流动通道评估的因素包括幸福感、受挫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影响个人对社会流动预测的因素包括年龄和幸福感。
    关键词:
  • 2014年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我国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安全状况以及自身生活安定程度的主观感受。为了客观呈现我国公众的社会安全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随机电话号码拨号”的抽样方法,从社会总体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个人隐私安全6个维度切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高于女性受访者;60岁及以上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总体高于60岁以下受访者;低学历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高于高学历受访者;不同月收入状况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差异显著;农业户口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总体高于非农业户口受访者;非一线城市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总体高于一线城市受访者;不同职业状况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差异显著。
    关键词:
  • 2014年居民社会公平感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主要包括对社会的总体公平感评价以及对教育资源分配、医疗资源分配、就业机会、社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干部提拔和任免、司法公正、性别平等、城乡平等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公平感评价。调查范围覆盖了我国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包含我国东、中、西部各行政区域的重要城市。共有1080位受访者参与了此项电话调查。调查结果能够为有关机构和部门做好提高我国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 2014年居民利他行为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培养居民的利他行为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明确社会成员利他行为观念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公民的利他行为,防止利他行为弱化,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更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报告将重点围绕中国居民利他行为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公民对利他行为的普遍看法和实施意愿,以及不同群体的利他行为实施情况。具体包括:①公众利他行为的总体情况;②对帮助他人、让座、捐款捐物、搀扶跌倒老人等6项不同利他行为的实施意愿;③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学历、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地域等因素对利他行为的影响;④媒介接触、人际信任、社会信任、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等因素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
  • 2014年居民社会支持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摆脱生活或工作困境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资源,来自家人、朋友、政府、社团等群体和机构的有效支持有助于民众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长期稳定。通过对全国30个城市的电话调查,本研究重点探索了我国居民的社会支持感知现状及其与倾诉方式、媒介使用、社会地位和社会感受等变量的关系。结果发现:受访者认为亲人给予的社会支持最大,宗教组织最少;不同受访群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存在差异。例如,20岁以下的受访者对社会支持感知评价最高;一线城市受访者的社会支持感知评价最低,二线城市受访者最高;已婚受访者社会支持感知评价显著高于未婚受访者;受访者平均每人的密友数量为6个;与关系亲密的人住在一起,其对社会支持感知的评价相对较高;适度倾诉的人的社会支持感知评价相对较高;纸媒接触时长与社会支持感知评价存在正相关关系;地位越高的人对社会支持感知的评价也越高;人们的社会感受越良好,其对社会支持感知的评价也越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