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缪瑞兰
机构:中国社工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
个人简介:

中国社工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副会长兼总干事、社区发展基金监事长。

  •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1)
    缪瑞兰 刘卫华 宋梅 副主编 ; 于燕燕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经历了政府主导型、合作治理型和社区自治型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而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标志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政府在基层社会的职能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社区作为我国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单元,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模式,“韶九”社区以“善治”理念为指导建构现代社区的自治制度,杭州市电子选举方式的推进促进了我国社区民主机制的创新,武林街道以社区“新闻发言人”制度促进社区沟通机制的创新。 社区社会组织是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新阶段的重要议题,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社区民间组织的传统管理设计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从社会组织管理与社区建设两个维度出发,系统分析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社区参与行动是社区组织发展的良好实践,能够提高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推动政府社区服务提供方式、工作方式和观念的转变。通过项目与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使政府力量、社会力量、社区力量在社会建设中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社区民主的发展,形成可复制的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 在社区治理发展的今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地域共同体衰落的因素变得日渐复杂,个体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公共空间萎缩的重要原因所在。所以只有通过对导致现代公共生活衰落的多重因素进行分析,才能试图发现建设和谐社区的发展之道。但是社区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局限,它表现为“需求-供应脱节”,由此遭遇了“有资源,无需求”和“有需求,无资源”的困境,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形成行政、社区和社会“三家融合”的资源动员和利用格局,其办法是开展“公益营销”,做长“公益产业链”。 社区融合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社区融合的构建与发展不仅仅是新移民的融入,更多的是如何建立社区照顾体系。构建社区照顾体系是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新阶段的新理念,需要提升到应对“银发浪潮”、重要民生工程和增加都市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同时,社区照顾体系的发展,要开发老年照顾产品的多种途径,这也是满足市场需求和缓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在拓宽眼界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社区照顾的新经验的同时,需要在照顾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关注行政、医疗、社会组织和市场等资源整合,以便较低成本地提供多种服务。而发展社区照顾体系,北京既有条件也有能力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这也是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的高品质社区公共服务的应有之意。 老旧小区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中出现的与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相对的一种居民住宅类型。城市老旧小区的服务管理已经成为城市服务管理和社区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因素,是下一步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老旧小区社区融合构建的主要因素在于政府的投入、社会资金的筹集和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这种参与热情也同样需要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加以重视。 社区文化是社区构建的灵魂。应该全面拓展社区文化的功能;培育社区主体意识,鼓励社区主体的参与,发展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社会支撑体系;完善组织体制,实现公共文化的社会认同价值,使社区从文化参与走向社会认同。而在社区文化中,目前在社区中兴起的社区文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满足百姓的需要,二是提供了发挥活力的平台,三是发掘了草根组织的参与。其意义就在于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0)
    缪瑞兰 刘卫华 副主编 ; 于燕燕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目前,社区服务的发展已成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其体制设置、机制建设和探索、创新的实践已成为学界理论探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之一。而社区公共服务又离不开作为整体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及其互助服务的聚合体的概念,社区服务的主要特点是硬件资源配置合理化、领导资源整合责任化、福祉资源运作普惠化、管理资源利用统筹化和社会资源动员常态化;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问题是:社区服务需求资源供给的不畅和社区服务资源的浪费、垄断、分散与不足。解决的办法在于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动员社会组织的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各级政府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其主要思路是拓展服务对象范围,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社区公共服务队伍。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外部分工,可以使社区公共服务成为在政策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以社区为单元的非规模公共服务生产供应机制,可以最大限度、更有效率地实现供需对接,满足社会异质性需求。公共服务的发展涉及多个民生领域,中国社区精神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理应成为目前社区公共服务的重点,需要制定核心的政策,加强社区精神健康体系建设;居民满意度是社区公共服务的最有效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目的是让居民享有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社区是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方面,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和服务事业发展的依靠基础。要理顺国家/政府、社区、市场、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个人这五个活动主体的相互关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他们之间的协作,以提升对残疾人的社会服务水平,增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在欠发达的地区,参与主体和社区需求对于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关键性影响,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其他地区,社区服务的种类还可以扩展到休闲服务,即消遣性服务、组织性服务、宣传性服务、培训性服务和咨询性服务五种类型;社区服务必须走出“为民办事”的社区服务行政化困境,即资源困境、法律的约束、道德风险和发展瓶颈,沿着“助民干事”的方向发展。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服务,应当看到,社区公众的参与对于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和社区服务的软实力有着重大的作用。而社区参与不仅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区参与的程度又成为测度社区自治水平和社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社区参与意愿是导致社区参与行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因素,因此,了解社区参与意愿就可能对社区参与行动进行预测。在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中,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伙伴合作关系。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是社区服务发展的保障。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