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伟杰
机构:
个人简介: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
    王伟杰 常务副主编 ; 王月月 李霞 副主编 ; 肖远平 柴立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8月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少数民族非遗”)是我国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既是非遗传承的主体,也是非遗保护的主体之一,是体现非遗“活态性”的重要载体。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区)也公布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形成了四级保护体系。经过多年的保护实践,我国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也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总数较多、技艺精湛,回顾和总结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经验,并探索进一步推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的路径,突破后继乏人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由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负责编写,由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本书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研究”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本书主要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2007~2019年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相应地提出未来发展建议。第二部分为民族篇。主要对2006~2019年景颇族、普米族、鄂温克族等3个少数民族的省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发展建议。第三部分为区域篇。主要对2006~2019年云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3个地区省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发展建议。第四部分为理论篇。主要对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非遗扶贫视阈下迪庆藏族传统技艺保护及发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部分为扶贫篇。主要从“非遗+扶贫”的背景出发,对后扶贫时代非遗品牌、贵州传统美食制作技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苗族饮食文化品牌等的发展现状及建构路径进行了研究。第六部分为非遗立法篇。主要从非遗立法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理论的研究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刑法的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七部分为大事记。主要统计了2019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界层面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
  • 2007~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经验及未来发展对策
    出版时间: 2021年08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也是非遗保护的主体之一,是体现非遗“活态性”的重要载体。本报告在认真统计和分析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保护经验及特征,指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中存在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逐步呈现“个体化、职业化、市场化”、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身份的范围、完善相关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建立社会监管与专家帮扶制度、继续实施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建议。
    关键词:
  • 贵州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类非遗扶贫开发路径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08月
    利用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等非遗助力扶贫开发是贵州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创新手段之一。非遗扶贫开发具有明显的政策主导性,需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并依赖内生性动力,其项目也具有文化属性与科技属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做大文化资本、人才培养与产品研发相结合、内生性动力与外源性帮扶相结合,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是推动扶贫开发项目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