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7~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经验及未来发展对策

作者:
肖远平 王伟杰 徐小玲 赵艺
出版日期:
2021年8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字数:
25508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也是非遗保护的主体之一,是体现非遗“活态性”的重要载体。本报告在认真统计和分析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保护经验及特征,指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中存在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逐步呈现“个体化、职业化、市场化”、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身份的范围、完善相关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建立社会监管与专家帮扶制度、继续实施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承人非遗保护

作者简介:

肖远平:彝族,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先锋人物”、黔灵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人民政府学科评议组成员、贵州省委办公厅决策咨询专家。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副院长、“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文学卷》编委。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一般项目,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委托项目,国家民委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3项;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等著作10余部。

王伟杰:

徐小玲: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赵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文章目录
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概念及新定位
  • (一)传承人的概念及政策回顾
  • (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界定
  • (三)新时期赋予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新定位
  • (四)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传承的巨大意义
基于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名单统计的保护特征及经验
  • (一)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基本数据统计
  • (二)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特点
  •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经验
  • (四)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在认定、保护及发展中的不足
·面向未来的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保护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