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国玲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1983生于山东省青州市,2015年6月获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出站,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民俗工艺文化。主持或参与社科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穿在身上的符号
    陈国玲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学术导向,深入探讨苗族银饰形成的生活和信仰动机,把握银饰演变过程中的实用性和象征意义,对保存、保护和传承苗族银饰及银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价值,对发展苗族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对深入认识、认知苗族标志性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施洞苗族银饰文化研究引论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苗族银饰不仅是苗族民间自我传承的文化事项,还是苗族社会长期发展中约定俗成并流行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更是苗族表达情感、展现其独特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系。本研究希望透过苗族银饰的物质层面,深入解读其文化内涵,使苗族银饰成为研究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突破口;通过保护苗族银饰存在的文化空间,助力苗族银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助力苗族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当地银饰民俗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构建起苗族银饰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力求整体记录建筑于施洞苗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苗族银饰文化的全貌。
    关键词:
  • 施洞苗族银饰传承的文化生境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居住在施洞地区的苗族,是在不同的年代、沿着不同的迁徙路线迁入此地的,“生”“熟”交杂的身份使得施洞这支“水边苗”既较好保留了浓郁的苗族民族传统文化,又以独有的开放心态接纳清水江上舶来的他族文化,最终糅合成蕴含多文化元素的施洞苗族文化。苗族以白银为饰的历史久远,施洞苗族银饰与汉族的银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苗族银匠将苗族文化注入银饰的制作、造型和纹饰中,形成了现在苗族银饰的特色风格。
    关键词:
  • 民俗生活中的施洞苗族银饰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本文将施洞苗族银饰置于民俗生活中做出细致的分类。首先根据佩戴银饰的性别分为女性佩戴的银饰和男性佩戴的银饰两大范畴,其次根据两性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出现的服饰差异,介绍了青年男女进入婚恋期以及苗族男女在诞生礼、葬礼、成人礼、婚礼这四大人生仪式中佩戴的特殊银饰。苗族饰品从原始的以植物花卉、树叶为饰发展到以贝壳、鸟羽护身,直到近现代的金银饰品,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演化过程。其银饰制作工艺也历代传承,不断革新,发展成为现存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关键词:
  • 施洞苗族银饰符号的文化内涵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施洞苗族银饰主要的装饰纹饰有动物纹、植物花草纹、几何纹以及一些其他民族的外来纹样等。施洞苗族银饰伴随着苗族的意识形态在历史上演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固定母题的纹饰图案,这些母题经历了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传承,积淀了施洞苗族传统文化中许多历史的、社会习俗和精神信仰的内容,成为施洞苗族生活世界中的宗教。和众多民族的宗教历程一样,苗族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特征的宗教信仰阶段,而作为民俗文化编码的符号载体和族群信仰寄托的文化现象,苗族银饰的发展自然体现了这三个阶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 施洞苗族银饰符号的社会功能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施洞苗族银饰根植于苗族的图腾与祭祀、巫术与宗教、历史与民俗生活的苗族文化沃土,具有极大的社会功能和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民族和族群的标志,它起到了划分族群界限和维系内部团结的功能,并规范了施洞苗族内部的性别角色分工;作为共同信仰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凝聚在一起;作为巫术的寄存者,它为施洞苗族提供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作为婚姻的标志,它是族群婚姻秩序的守护者;作为意识物化的载体,苗族银饰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属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创新。
    关键词:
  • 施洞苗族银饰文化研究总结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苗族银饰的文化涵盖了苗族人民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民风民俗、信仰禁忌等方面与地域经济、文化和民族心理融合中所形成的苗族原始宗教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融合多支系、多成分而成的原始宗教崇拜民族和迁徙民族,苗族银饰中残留有较多宗教因素,且拥有象征生存与繁衍的符号体系。在近代,随着施洞苗族与外界接触逐渐增多,在多样化的城镇文化的浸染下,施洞苗族服饰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服饰在外观和文化内涵上出现变异,施洞苗族服饰已经逐步从精神上的仪式符号转化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消费符码,为此我们需要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进行自觉传承与保护,维护苗族银饰根植的地域文化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