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振军
机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个人简介:

博士,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3项、其他委托课题5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财政专项和各级各类横向委托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4部,研究成果有10项获奖,其中,《基于年度报告的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常态监测机制的建设与实践》获得2017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释放数据生产力:北京高职人才培养状态诊改机制构建与应用》获得2021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强国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新探》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016年和2020年两度入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年英才奖励计划”。

  •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
    杨振军 王怀宇 主编 ; 王铭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2022年,北京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坚持打造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持续深化以“四新”建设为统领的高教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北京高校积极回应时代命题,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更新理念、优化结构、促进交叉、打破壁垒、创新模式等为抓手,全面重塑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北京高校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推动医学教育认证,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涉农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把新农科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立足学校发展定位、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高质量推进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北京高校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新文科建设,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文科”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北京高校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今后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内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探讨北京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策略迫在眉睫。通过与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比较,北京需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在近十年发展中取得瞩目成就,面对来自国际政治经济冲突、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以及留学生质量矛盾带来的挑战,应在高等教育合作、全球教育治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新的发展策略。北京教师满意度调查显示,高职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本科生教师>研究生导师,三类教师最满意的均是“校园安全”,最大压力均来自“科研”和“事务性工作”,未来应针对满意度较低的方面大力开展体制机制改革。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基于北京高校就业调查数据发现,近13%的被访者有较强的灵活就业选择意愿,灵活就业在性别、学历、生源地区等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灵活就业政策等对意愿产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北京某市属高校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抑郁、焦虑情绪状态的阳性反应率低于全国水平,对专业的满意度总体良好。
  •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北京高等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动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系统优化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切实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发展新路径。数据表明,北京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和办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