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铭
机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
个人简介:

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测、首都高教改革发展等。长期参与全国及北京市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发展分析研究。先后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优先关注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延续课题及2018年、202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开发表期刊论文及报纸文章共计40余篇,入选2024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 1%。

  •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
    杨振军 王怀宇 主编 ; 王铭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2022年,北京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坚持打造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持续深化以“四新”建设为统领的高教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北京高校积极回应时代命题,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更新理念、优化结构、促进交叉、打破壁垒、创新模式等为抓手,全面重塑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北京高校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推动医学教育认证,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涉农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把新农科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立足学校发展定位、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高质量推进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北京高校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新文科建设,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文科”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北京高校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今后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内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探讨北京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策略迫在眉睫。通过与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比较,北京需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在近十年发展中取得瞩目成就,面对来自国际政治经济冲突、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以及留学生质量矛盾带来的挑战,应在高等教育合作、全球教育治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新的发展策略。北京教师满意度调查显示,高职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本科生教师>研究生导师,三类教师最满意的均是“校园安全”,最大压力均来自“科研”和“事务性工作”,未来应针对满意度较低的方面大力开展体制机制改革。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基于北京高校就业调查数据发现,近13%的被访者有较强的灵活就业选择意愿,灵活就业在性别、学历、生源地区等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灵活就业政策等对意愿产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北京某市属高校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抑郁、焦虑情绪状态的阳性反应率低于全国水平,对专业的满意度总体良好。
  •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董竹娟 冯洪荣 主编 ; 高兵 王铭 韩亚菲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5月
    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保持原有规模,进一步重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开展有组织科研,全方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优秀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保障教学质量。北京研究生教育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在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数智赋能研究生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报告系统梳理北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归纳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五类组织模式,从选拔和培养两个维度全面总结了北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现状。开展高职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对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有重要价值。以北京市13所高等职业院校183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北京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发现,当前北京高职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总体较高,但是专业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尤其是职业素养测评指标及实践应用有待加强。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浪潮迭起,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纵深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顺应技术发展趋势、跟随国家战略方向正在加速推进和蓬勃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网络环境持续优化、数字设施不断完善、数据基座根基作用突出、数字教育资源规模质量双提升、融合式沉浸式教学实践创新涌现、教育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北京市属各高校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北京市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主动识变、积极求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和实践,推动首都高等教育创新路径、重塑形态,书写新时代新篇章。北京高校高质量数字化课程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线上一流课程数量遥遥领先,展现出其在数字化课程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和示范效应。部属高校是北京高校高质量数字化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挥核心作用,体现了北京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中优势。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体现我国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通过对2022年以及近三届北京高校获奖情况分析,同时与部分发达省市及部分院校获奖情况比较得出:北京高校获奖数量虽在全国领先,但获奖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近三届获奖成果总体上呈现向部分院校集中的趋势;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获奖数量缺乏竞争力。卡内基高等教育多维分类的维度、类型、分类结果、方法、过程等,对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要注重分类的引导性与非功利性,把握分类的复杂性与可呈现性,突出分类的科学性与全面公开,坚持分类的长期性与持续更新。基于1978~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文本分析,建议北京出台统筹地方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加强“走出去”政策体系建设,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完成学业;提高了受助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受助学生在社会责任感、诚信度和公民意识等方面表现更优;促进了受助学生的学业发展,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北京地区10所高校大学生学习投入与职业素养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教学质量、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是学生收获度高的重要因素。
  • 京津冀三地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科研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金额大、全国领先,但落地北京项目占比有待提升、“溢出”效应明显;虽然天津成果转化合同数量与金额大于河北省,但是“外流”明显;河北“承接”外省市超1亿元大项目等各类项目的能力明显高于天津、北京。浙江、广东、上海等经济强省强市同样十分注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并探索出一些好的模式可供借鉴。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错位竞争、多级发力、精细管理、评价导向、协同治理等对策建议。
  • 2022年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顾与前瞻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首都高等教育立足新百年新征程,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更加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和首都发展需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大作为融入和服务高质量发展。2022年,首都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坚持打造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持续深化以“四新”建设为统领的高教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北京高校首轮“双一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校有组织科研有序推进,市属高校分类发展不断深化,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高校主动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在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北京必须以更大力度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评价制度改革为抓手推进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持续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以教育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服务指导。
  • 北京高校教师满意度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2021年开展的北京高校教师满意度调查对象为9所本科高校和3所高职院校的290名研究生导师、369名本科生教师、134名高职教师。结果显示:高职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本科生教师>研究生导师;三类教师最满意的均是“校园安全”,最大压力均来自“科研”和“事务性工作”;教师均认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心”、“主动性”得到提升;“教师评价”“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制度亟待完善;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教师更喜欢“线下教学”,高职教师喜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校薪酬体系不能充分体现教师实际工作付出,不太能接受“非升即走”的教师聘用制度;学校“后勤管理”“课程设置”有待提升,研究生导师还对“教学设备”“校区面积”,本科和高职教师对“科技创新”难以认可。
  • 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25年05月
    2023年,北京拥有各类高校110所,各类在校生共165.36万人,教职工总数达16.1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77万人。北京高等教育重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开展有组织科研,全方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优秀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保障市属高校教学质量。北京高校面临的挑战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应更好地满足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市属高校分类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育人水平、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 卡内基高等教育多维分类研究及对北京的启示
    出版时间: 2025年05月
    为了提升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的水平和成效,本文研究了2018版和2021版卡内基高等教育多维分类的维度、类型、分类结果、方法、过程等方面。卡内基多维分类包括基础分类、5个平行分类和高校自选分类,共7个维度。卡内基分类在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秉持了“维护高等教育多样化、反对功利行为”的初衷,在其引导下,美国高等教育呈现成熟的多样化特征,纵横交错且实用、功能分化、目标明确、包容性强,分类有利于大学合理定位。对北京的启示包括:注重分类的引导性与非功利性,把握分类的复杂性与可呈现性,突出分类的科学性与全面公开,坚持分类的长期性与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