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子彪
机构:河北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公派访问学者,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提名奖。兼任全国投入产出与大数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科技政策设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大型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部分成果被科技部、河北省科技厅等部门采用。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

  •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赵钊 李子彪 王雅洁 张超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联系更为紧密、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体现。在数字经济时代,协同创新成为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以数字经济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协同创新共同体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地区和国家之间经济和文化竞争的关键组织形式。协同创新共同体是在空间邻近的不同行政区划内,高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银行等各主体在各种正式合作和非正式合作的支撑下、在合理的激励驱动下,通过资源(知识和设备)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同步行动而实现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升的一种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创新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以协同为手段,以合作为基础,共同实现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创新能力逐渐提高、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初见成效,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实践相比,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协同创新机制障碍突出、三地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政府主导特征明显的问题。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加速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创新主体跨地区合作、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跨界合作、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因此,应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进而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本报告分析了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协同创新实践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深入剖析了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并从知识、技术、组织、要素支撑体系的视角分析了协同创新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支持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同时,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为主要分析对象,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历程以及现状,在此过程中将京津冀协同创新实践情况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对比,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协同创新机制障碍突出、三地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政府主导特征明显的问题。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研究了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影响,并就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协同创新活动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