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锋
机构:长江师范学院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男,博士、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现为长江师范学院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政府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政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空间政治、基层治理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纸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文摘报》、光明网等媒体转载。曾荣获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称号和重庆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
    李锋 郑万军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空间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结构中。村落公共空间既是乡村文化的自我表达和生动呈现,也是乡村集体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实践场域,具有承载文化生活、赓续文化传统、凝聚道德共识、传播主流文化、增进社群认同的社会功能,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
  • 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与文化振兴绪论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村落公共空间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家共同享用的人际交往、商业贸易、祭祀礼拜、文化展演等场域,如街头院坝、宗祠家庙、神山神树、广场礼堂、文化展室等。其可以增进公共交往、承载集体记忆、传承传统文化、强化集体规则、增强共同体凝聚力,是实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因多样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村落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但由于战乱、历次变革运动、自然损坏等原因,该空间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由于居住格局改变、信息技术运用等原因,村民也日益退回到私人生活空间。村落公共空间的衰退阻碍了乡村文脉传承,降低了文化活力,也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研究对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 公共空间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空间是权力运行的载体和权力获得合法性的场域,常被精心地设计和规划为实现治理目标的工具。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重要载体,物化表现为街头、院坝、宗祠、礼堂等开放场域,能够赓续文化传统、增进公共交往、增强社群认同、凝聚道德共识、生成公共规则,发挥着传序、整合、约束、规范等社会功能,进而塑造出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提升乡村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工具。
  • 传统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的赓续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传统公共空间是指保留了传统风格样式、结构格局及建筑元素的公共空间,它是乡村生产、生活、人际和环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神韵和历史文化信息,能够突出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情趣、宗族礼制、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西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因而也保留了多种形式的传统公共空间,如传统民居、古街道、古寨墙、古牌楼、鼓楼、碉楼等。 这些空间形态及其建筑元素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和传承场域,也培育着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体精神,传承着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是赓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 日常生活空间与村落共同体构建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日常生活空间是村落公共空间的基本形态,也是人们公共生活的基本场域,承载着日常娱乐、集体行动、人情往来、商业交换等活动,村民基于此空间形成团结意识和共同体精神。村落日常生活空间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街头、院坝、广场、水井、戏台、茶馆等场所,其被视为一个平淡、重复、美好、自然而又真实的世俗世界。但是日常生活并不因此而平庸,“对生活的 ‘真实’感受最不可能建立在离奇印象的基础上。只有意识到人的力量,围绕我们的人的力量,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的力量,我们用来参与日常生活所有活动的人的力量,我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才有基础”。在日常生活空间中,普通的个体可以真实地表达自我,而不需要有宏大叙事的说理,因此更能形成共同体成员所认同的场域,并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供支撑。
  • 礼俗仪式空间中的道德秩序与互惠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礼俗仪式空间是村民开展礼仪习俗活动以及仪式化交往的空间。乡村地区的礼仪习俗从衣食住行到生死嫁娶无所不有,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一是节庆、祭祖、祈福、避祸等活动,经常发生在钟鼓楼、祠堂、寺庙、墓地、风水林等场所;二是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生日、婚礼、葬礼等活动,此时日常生活空间就转化为礼俗仪式空间。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民间习俗和人生礼仪非常丰富,人们在节庆欢愉、祭祀追思、祈求佑护和仪式交往中,不但安顿了精神和心灵,而且通过社会互动生成合作的惯例和习俗,又借助神圣仪式力量内化为共同遵循的道德秩序。乡村文化振兴既要立足国家主流文化,又要深植地方性知识和乡土文化网络,必须对乡村的习俗和仪式惯例进行规范整合,以培育与国家治理相融的乡风、家风和民风。
  • 服务与政治空间中的主流文化传播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服务与政治空间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承载政治生活的空间,典型形态为便民服务站、农家书屋、村民议事厅和革命纪念馆等。在空间政治学视角下,空间是权力运行的重要载体,权力通过塑造空间来发挥作用,空间的塑造因此遵循着权力的逻辑,空间也常被规划为实现治理目标的工具。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其通常以政权为基础、由权力捍卫,并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成为社会的思想潮流和生活风尚。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满足了村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将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下沉到基层。就此方面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也具有政治属性。政治生活空间是指与村落正式权力相关联的空间,政府、村组织和村民在此空间内互动,完成对村落公共事务的治理。此空间内的文化符号表达着国家意志,国家也通过该空间实现文化治理,因此政治生活空间也具有文化属性。
  • 村落公共空间建设助推文化振兴的路径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村落公共空间既是乡村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重要载体,也是集体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实践场域,具有赓续文化传统、承载公共生活、增进社群认同、凝聚道德共识等社会功能,因而乡村文化振兴应充分发挥村落公共空间的应有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内容,即要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此,应通过彰显传统公共空间特色、激活日常生活空间活力、活化礼俗仪式空间功能、提升服务与政治空间效能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 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与文化振兴结语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此过程中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生计空间的相互建构,也将使村落公共空间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中。因此,本书只能是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互构研究的一个起点,后续只有对典型样本村落进行回访,通过跟踪调研加大历时性研究的力度,才能建立起历史、现实与未来相互验证的模型。此外,本研究主要以西南地区的村落为重点案例,虽然考虑到了地域、民族、经济、文化等多样性因素,但有限样本实难涵盖广大乡村地区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现有研究是否适用于不同发展水平及地域文化的乡村地区仍有待实践验证,故还应加强对不同区域乡村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提炼公共空间建设推动文化振兴的规律,以期为相关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更为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