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邹湘江
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
个人简介:

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安全治理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保安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治安治理、户政与人口管理。兼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多篇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

  • 中国社会治安秩序与居民安全发展报告(2024)
    邹湘江 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6月
    社会治安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就没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近些年,我国社会治安整体保持稳定,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是世界上最具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新篇章。本书对中国社会治安和居民安全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由总报告和分报告两大部分组成。总报告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对策。分报告对居民治安安全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治安治理力量、社区治安、网络治安秩序和智慧治安防控共6个方面进行专门研究。本书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相关微观调查数据,以及本书编写组2024年度开展的“全国社会治安调查”数据。问卷调查委托调查公司进行,调查过程中采用了典型抽样、PPS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14个城市的56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700份。研究结果显示,以2012年基期的社会治安质量指数8为参照,近12年来,中国社会治安质量指数总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中国社会治安质量指数为10.85,处于高水平。居民治安安全感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且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居民人身安全感为99.52%,财产安全感为99.43%,信息安全感为96.85%,安全感均值为98.77%。2023年社会矛盾纠纷总量为4295万件;2023年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新高,为27.77%;矛盾纠纷发生后,找熟人调解、找公安派出所调解、找对方或对方单位协商,成为民众主要选择的化解渠道。治安治理力量方面,治安志愿队伍蓬勃发展,居民有意愿参与各项社会治安维护活动的比例为49.86%;作为重要的市场治安治理力量,保安公司和保安员数量持续保持增长势头。社区治安防控成效显著。网络治安问题值得关注,22.27%的被调查居民表示在网络空间中遭遇过安全问题,且遭遇网络空间中的安全问题后,居民信息安全感显著更低。中国智慧治安防控呈现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图景,科技支撑社会治安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居民对公安机关网上政务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未来在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中,需要强化矛盾纠纷调解化解,注重小案的防范与查处,抑制严重犯罪抬头迹象;同时,加强基层警务建设和网络治安秩序维护,打造治安大数据平台以优化治安预警与响应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治安防控深度融合。
  •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1982~2010)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 “六普”)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21亿人(国家统计局,2011)。 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尽管如此,当前我国流动人口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他们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重重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对问题有准确的把握,对于处在急剧变动过程中的流动人口而言,更是如此。本章依据六普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中国社会治安状况报告(2024)
    出版时间: 2025年06月
    2023年中国社会治安状况继续保持稳定,社会治安质量指数为10.85,处于高水平。社会治安质量是对社会治安预防情况(矛盾纠纷调解率)、社会治安控制水平(严重暴力犯罪发生率、社会面“黄赌毒”案件发生率、传统盗窃案件发生率、新型诈骗案件发生率)、社会治安处置效率(命案破案率、治安案件查处率),以及社会治安重建(居民安全感)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2023年社会矛盾纠纷总量为4295万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27.77%的新高。违法犯罪案件总量与2022年基本持平,4类严重暴力犯罪发生率出现小幅反弹,社会面“黄赌毒”案件发生率和新型诈骗案件发生率小幅上升,传统盗窃案件发生率继续下降。命案破案率进一步提高到99.94%;治安案件查处率有所提高,但盗窃、诈骗等治安案件查处率仍然偏低;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8.20%的高水平。未来需要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对社会治安质量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注重小案的预防与查处,抑制严重犯罪抬头的迹象。
  • 中国居民治安安全感报告(2024)
    出版时间: 2025年06月
    中国居民治安安全感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且处于较高水平。自公安部开展安全感相关调查研究以来,居民安全感从1988年的61.4%上升到2023年的98.2%。根据2023年全国社会治安调查,居民人身安全感为99.52%,财产安全感为99.43%,信息安全感为96.85%,安全感均值为98.77%。居民治安安全感是不同情境、不同群体、不同经历多个方面共同测量的结果。就不同情境而言,居民“晚上独自在家”时的治安安全感高达99%,“天黑后在社区(村)周边独自行走”的安全感为98.3%,“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交易”的治安安全感为98.6%,“天黑后独自乘坐网约车”的治安安全感最低,为96.8%,各情境下治安安全感均值为98.05%。就不同群体而言,男性、乡村、户籍居民的安全感均值高于女性、城镇、流动居民。年龄同样对安全感影响较大,60岁及以上居民的安全感均值最高,为99.7%。就不同经历而言,未遭遇负面经历的居民在各维度的治安安全感均值均高于有负面经历者,财产被盗经历对居民治安安全感的影响显著。未来应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强化弱势群体保护,优化社区警务机制,促进共同体建设;重塑大众传媒角色,加强宣传监管,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打造治安大数据平台,优化预警与响应机制,利用科技防控犯罪,进一步提升居民治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