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董竹娟
机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个人简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副研究员,高级政工师。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挂职)、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在《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董竹娟 冯洪荣 主编 ; 高兵 王铭 韩亚菲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5月
    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保持原有规模,进一步重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开展有组织科研,全方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优秀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保障教学质量。北京研究生教育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在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数智赋能研究生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报告系统梳理北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归纳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五类组织模式,从选拔和培养两个维度全面总结了北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现状。开展高职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对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有重要价值。以北京市13所高等职业院校183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北京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发现,当前北京高职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总体较高,但是专业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尤其是职业素养测评指标及实践应用有待加强。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浪潮迭起,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纵深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顺应技术发展趋势、跟随国家战略方向正在加速推进和蓬勃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网络环境持续优化、数字设施不断完善、数据基座根基作用突出、数字教育资源规模质量双提升、融合式沉浸式教学实践创新涌现、教育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北京市属各高校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北京市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主动识变、积极求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和实践,推动首都高等教育创新路径、重塑形态,书写新时代新篇章。北京高校高质量数字化课程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线上一流课程数量遥遥领先,展现出其在数字化课程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和示范效应。部属高校是北京高校高质量数字化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挥核心作用,体现了北京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中优势。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体现我国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通过对2022年以及近三届北京高校获奖情况分析,同时与部分发达省市及部分院校获奖情况比较得出:北京高校获奖数量虽在全国领先,但获奖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近三届获奖成果总体上呈现向部分院校集中的趋势;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获奖数量缺乏竞争力。卡内基高等教育多维分类的维度、类型、分类结果、方法、过程等,对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要注重分类的引导性与非功利性,把握分类的复杂性与可呈现性,突出分类的科学性与全面公开,坚持分类的长期性与持续更新。基于1978~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文本分析,建议北京出台统筹地方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加强“走出去”政策体系建设,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完成学业;提高了受助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受助学生在社会责任感、诚信度和公民意识等方面表现更优;促进了受助学生的学业发展,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北京地区10所高校大学生学习投入与职业素养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教学质量、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是学生收获度高的重要因素。
  • 北京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24~2025)
    张熙 董竹娟 冯洪荣 主编 ; 朱勃霖 杜媛 孙颖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4月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广大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至关重要,对于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坚定决心。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稳步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迈进。《北京特殊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秉持学术性、原创性和专题性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专业研究人员深入探讨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报告聚焦北京经验,对北京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现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前瞻性分析,形成年度性报告,力图跳出特殊教育看特殊教育,放眼长远看特殊教育。本报告深入而全面地反映北京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蓝皮书“存史、资政、宣传、育人”的作用,为全面推进北京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区域篇四个部分,共15篇报告。其中,总报告全面展示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并对照《北京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总结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任务平稳有序推进情况。同时,总报告也指出,北京特殊教育需要不断健全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持续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优质特殊教育资源支撑能力,并以人工智能助力首都特殊教育现代化,回答好“强国建设,首都特教何为”的时代命题。分报告分别从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等领域回顾了年度发展概况。专题篇聚焦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超常儿童等不同类型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医疗、科技、康复等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情况。区域篇以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和顺义区为例,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北京市不同区域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