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图书详情
口述、记忆与主体性:社会学的人文转向
丛书
:
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文库
作者
:
刘亚秋
著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21年4月
关键词
:
社会学
人文性
口述史
知青
引用
口述、记忆与主体性:社会学的人文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口述、记忆与主体性:社会学的人文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4
目录
简介
上篇 费孝通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人的研究及其时代意义
以“我”为起点的社会学人文性
费孝通社会学思想中的主体观念
费孝通的社会学主义及心志
中篇 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视角:口述史与社会记忆
口述史对认识中国社会的意义
中国社会记忆研究的两种取向
口述记忆的主体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下篇 社会变迁中的人:知青的记忆
“青春无悔”:知青一代的心态史
在城乡缝隙间的边缘性记忆
亲历者与旁观者的性别记忆
社会记忆结构
内容简介
费孝通晚年在学术反思中提出了社会学的人文性这一议题,强调社会学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本书从口述史与社会记忆视角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特征,并提出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构性特征。本书的研究是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的人文性议题的回应。这方面的知识探索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让人安所遂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也是社会学人文转向的意义所在。
相关推荐图书
杭州妇女发展报告(2017)
本土文化的他者:浮叶女的底层叙事
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从游牧到定居
作者
刘亚秋
刘亚秋 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致力于...
刘亚秋
刘亚秋 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致力于...
刘亚秋
刘亚秋 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致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