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地方性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功用探析

作者:
申满秀 王文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8386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一旦作为文化产品抑或文化服务开发,自然也先天地具有这两个属性。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较多集中于其经济属性,力主在经济效益产生的背景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动力。同时,从非遗文化属性出发进行的保护开发明显着力不足,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和产生传承渊源来看,文化属性方面的保护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涉及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诞生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特定的地区,根植于这一地区的传统民俗、人文风貌抑或地形地质。正是地方性的不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来源于地方性不同,其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地方性的特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动力传承和保护

作者简介:

申满秀:教授,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王文:王文,硕士,贵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文章目录
·地方性动力及地方性动力的构成
地方性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出现的问题
  • (一)社会资本开发过程中的“开发性破坏”
  • (二)外部经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不足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
地方性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源于地方性动力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根植于地方性动力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需要地方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