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构建铜鼓舞传承者的主体性
作者:
谭晓霞
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3204字
所属图书: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8.201-217
谭晓霞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铜鼓舞传承者主体性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构建的问题。本文首先从传承人角度分析了铜鼓舞的传承,其次从集体文化事象、主体性塑造的角度分析了铜鼓舞,指出只有壮族、彝族能够认可国家命名,多方力量共同发展铜鼓舞,构建新的主体性,才能在更大的社会空间内既有整合又有差别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传承人
主体性
铜鼓舞
作者简介:
谭晓霞:
谭晓霞,女,博士,壮族,云南丽江人。现供职于云南大学, 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相关报告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研究文献综述
2007~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经验及未来发展对策
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在田野中遭遇“非遗”
文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发展
2007~2015年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铜鼓舞的起源、特点和类型
铜鼓舞的创造性恢复及影响
重构集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制陶工艺及其保护与传承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传承人与铜鼓舞
·
第二节 作为集体文化事象的铜鼓舞
·
第三节 作为主体性塑造的铜鼓舞
·
小结